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现象,从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广大毕业生能顺利地进行角Biblioteka 色转换,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2)7- 0105- 02
在所有造成大学生们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因 素中,求职困难、求职过程压力大、求职竞争激烈等问题 以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牵动着大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心。因 此对于就要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们,在 严峻的择业、就业、从业的压力之下,随之带来的各种各 样的情绪、挫折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突出。
(3)急功近利心理。目前,大学生人群中也有一些 在刚刚毕业步入社会时,就想“一步登天,一门心思只 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 单位,或是希望工作能够一步到位。抱有这样心态的大 学生通常在择业的时侯对于职业的性质过分看重,对于 自身的报酬和地位关注过度,脱离客观实际的这种心理 误区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不敢面对挑战,不敢参与求职竞争。大学生的自卑超过 一定的程度,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沮丧、失望、孤寂 等便会伴随产生,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心 灵扭曲等不良心理现象。这些消极的个体心理体验与以 上所提及的“自负心理”表现截然不同。自卑心理往往 出现在学业不良或者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身上,每每在 遭遇其认为激烈的竞争之中,就产生“事事不如人”的 自我认知偏差,行动上表现为畏首畏尾,自信心、竞争力 的缺乏,面试过程中有紧张、忐忑、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 因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通常维护自己的自尊的方 式就是防御,遭遇挫折的概率一般较大,而且容易出现 一蹶不振的状况。
第 2012 7
年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32 期
Jul 2012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艳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7)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大学生焦虑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一
(4)依赖心理。具有依赖心理的大学生们表现为两 种行为倾向:一是从众心理。缺乏自身的独立见解,而虚 荣心、侥幸心理又会造成其放弃原有的自我期望,因此 择业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自己的判断;二 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守株待兔”,不是主动去积极 参与选择和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更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肯成长,依赖家长与亲戚朋友走后 门、托关系,乃至连与用人单位洽谈都是让家长出面,择 业的一切环节由家长一手包办,孩子坐享其成。这种做 法造成的结果就是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择 业过程中的成长机会。这样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 了我们的一些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6)盲从心理。盲目从众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择业中 表现出来的另一种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盲从的原因主是 大学生们自主性的缺乏和竞争意识的缺乏,未能从自身 和周围环境的现实出发,而只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哪 里“热”去哪里,什么“火”做什么,盲目从众。抱有这种 心理的大学生脱离了自身实际,盲目跟风,特别是一些 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在择业现场目光狭窄,焦点集中在 热门职业上,对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做分析,因此当然 也不会扬长避短。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恰当的 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自己的判断与思考,人 云亦云。见别人去哪里,自己就去哪里,见别人做什么, 自己就做什么。
*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 2011 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 年度课题立项编号为 GH- 11131《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研 究与实践》的课题论文
·105·
用以摆脱自身恐惧感和愤怒情绪的困扰。主要表现有: 当他们看到别人在某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好的 工作时,先是羡慕、转而痛苦、然后心有不甘,个别人甚 至采取背后拆台等恶劣手段以求心理平衡。嫉妒的后果 是严重伤害了同学间的感情,造成同学关系逐渐恶化, 影响了同学的就业。嫉妒还会造成班级或宿舍团体内的 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因而又更加重本人的内心痛 苦和烦恼,以至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5)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消极 情绪体验,有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嫉妒心理的主要特点 就是把别人相对自己的优越之处看作是对自己不利的, 是一种威胁,“拿别人优点和自己缺点比”,由此造成心 理上的不平衡感,甚至是恐惧感和愤怒情绪,基于此种 看法,借着贬低、诽谤他人,以此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
一、对于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消极心理的分析 国际上,世界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冲击巨大。国内,连 年的扩招。内外压力之下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 七个方面。 (1) 自负心理。从自我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方面来 看,现实自我与镜像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 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但部分大学生在此存在差距较大 的现象,一方面不能正确而又全面地认识自己,另一方 面自己的愿望脱离社会的需要,一切理想化。这些大学 生在择业时通常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太高,行为上往往 固执己见或自命不凡。这种过高的自我评价,好高骛远, 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对于大学生选择职业这样的人生 大事是非常不利的。表现出这样的心态的大学生主要是 平时学习成绩比较优秀或者曾经在校园里从事过学生 会工作的群体。这一群体因为一向被周围人群公认为学 习成绩优异、勤奋好学,是他人的榜样和楷模,因此产生 很高自我评价,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在很多方面均要求过 高,常常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心理学角度认为自我意识发展不健 全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成因有外部原因 也有内部原因,其中内部原因包括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健 全、自我评价不当以及不良的性格特征。具有良好的性 格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当中的或大或小的消极事件的侵 袭往往有着良好的抵御能力,而性格不良的大学生在遭 遇各种挫折的时候会表现出能力缺乏而被击倒,因而引 起各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疾病。具有不良性格的这类大 学生择业的过程之中在遭遇到暂时性的挫折或者求职 数次失败后,往往会因而产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他 们在择业时,认知上往往觉得自己“不配”、“没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