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论语》导读(讲课用2013年10月)ppt课件
(论语选读)《论语》导读(讲课用2013年10月)ppt课件
书名 由来
《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 记· 坊记》。汉朝人引用《论语》或 单称《论》,或单称《语》,或者 称《传》或《记》,甚至不是孔子 所言也称“孔子云”,“似乎可以 看出,汉人把《论语》等同于《孟 子》、《荀子》、《墨子》,作为 诸子的一种”。 《论语》书名的含义,《汉书· 艺文 志》的解释较为稳妥,“《论语》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 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 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 之《圣经》。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 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 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 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 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 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 。 料 。
27
3、处世思想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28
哲学思想: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对富贵的态度:富贵于我如浮云
处世 思想
对仕宦的态度: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对人生的态度:生无所息
对鬼神的态度:敬而远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三:多次。省(xǐng):检查反 省自己。谋:办事。传:老师传授的知 识。习:复习。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行:奉行;欲:想做的 事;勿:不要;施:强加。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奉行?”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宽仁之道)吧!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19
孔子强调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
思想主张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以为仁。
“仁”为根 基,内核 孝悌之道 孝亲尊长
以德 服人 (德治) “礼”为
忠恕之道 严己宽人
君臣之义,父子之道, 形式,外化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再 见
孔子简介
•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 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 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 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 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 经”。 •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
2013-10-30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名著导读《论语》
32
孔子做人格言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13-10-30
22
温、良、恭、俭、让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 教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启发式教学 举一反三 学 温故知新 谨言慎行 为人处世 以身作则,推己及人
学习态度: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 己的人。
孔子说:“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 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
三省吾身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31
孔子论人生态度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名句集锦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 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同上)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 政)
论 语 导 读
儒家的经典 道德的规范
高一语文 王发茂
孔子 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他父 亲孔纥(hé),又名叔梁纥, 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 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 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 颜,名叫征在。
孔子简介
•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 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 (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 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 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 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 等级之分的。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24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 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 师了。”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25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论语》的主要内容
第一:儒家的治国理念。
第二: 教育的精辟言论。
第三: 为人的格言警句。
• 1、治国思想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14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 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 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 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 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 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 只有四年多。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 令,被管理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 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 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20
• 2、教育思想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21
兴办私学
2013-10-30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名著导读《论语》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 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 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30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论语》名句集锦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 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同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雍也)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卫灵公)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 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 就会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26
孔子论学习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 有教无类。
2013-10-30
名著导读《论语》
论语 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ຫໍສະໝຸດ 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计有《学而》、《为政》、《八佾 [yì ](古代乐舞的行列)》、《里仁》、 《公冶长》、《雍也》、《述而》、 《泰伯》、《子罕》、《乡党》、 《先进》、《颜渊》、《子路》、 《宪问》、《卫灵公》、《季氏》、 《阳货》、《微子》、《子张》、 《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 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 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 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仁”即“爱 人”。他把“仁”作为 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 “仁”和“礼”相互为 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从而再现“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 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 向往的“大同”理想。
一.血缘亲情之爱:即‘‘孝悌”,这是“仁”的内涵 的核心 .
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把父母子女之爱推广到一 切人. 三.个人品性:时时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 与行为,久而久之,即可以转化为人的内在的品质和性 格. 四. 理想境界: 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莫过于“杀身 成仁”,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则是“天下归仁” . 五.仁和礼 :‘‘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具有道德理性 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守礼或合乎礼。
《论语》名句集锦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同上)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 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名著导读《论语》
33
• • • •
2013-10-30
各尽其能,各司其职 该做则做,不做则休 克制自己,控制欲望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名著导读《论语》
34
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