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生物课程能力目标中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哪些方面的要求?
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
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
选出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
收集数据。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
什么是课程资源?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
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
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
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
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2、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
要根据课程实施需求,做好现有教学场所功能的调整和改造工作,保证各教学场所满足课程需要。
要做好区域内高中学校教学场所的统筹规划,尤其要加强短缺教学场所如新增科目教学场所的建设完善工作。
要建立通用技术等课程的专用基地,并促进通用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场所的共享。
要健全教学场所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等在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转变上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不断补充短缺教学设备,保证有较为完备的设备资源支持课程实施。
特别要根据学校规模和选修模块开设的需要,完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体美等课程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要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向学生开放。
要因校制宜地开发学具、教具、教学课件等,建立电子备课库,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3、教学素材。
要高度重视教学素材的开发与建设。
要建立教材使用反馈制度,根据使用情况,定期向相关出版社反馈修订意见;要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鼓励教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提倡教师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调整、筛选与补充;要注重对各种教学辅助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加工和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鼓励教师开发与新课程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
要发挥教学素材在教学服务与学习支持中的功能,既要重视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又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其要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要本着引进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学科为单位,加强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建立共同分享的优质教学素材资源库、案例库及备课平台,逐步形成教师协作、共享、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机制。
要善于从教学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关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素材,使课堂得到更为丰厚的素材资源的支持和保障。
4、教育实践基地。
要依据地域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构建与科技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前沿结合密切的独具特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科技含量更高的实践场所。
农村普通高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原有农业基地基础上,建设新型的与课程实施密切结合的教育实践基地,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要充分挖掘利用农户的资源价值,通过与专业户、示范户、科技户建立紧密联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实习实验和技术示范基地,使基地从校内延伸到家庭。
要充分发挥职业高中、职教中心等在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校外科技活动机构或场所的作用,为学校选修课程开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更有效的资源。
要规划并协调教育系统内部的其他可用资源,形成普通高中与大中专院校、教科研等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在师资、设备、场所、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社会各界为学校的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免费开放博物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等。
还要建立起与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场、养殖场等企业资源和社区资源的互惠共享机制,为学校教学服务。
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外资源使用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促进校外资源的使用。
5、网络资源。
要切实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探索网上教研方式,促进网络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学校要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校校通”应用平台
及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加强学习化学校建设,优化课程开发和实施。
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传递、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速农村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优化,使课堂教学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三、建设途径
1、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包括普查、分析、规划、具体开发等环节。
各地各校要根据课程实施需求,对本地和本校已有和待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普查。
通过普查,掌握本地、本校已拥有的课程资源项目;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本地、本校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有利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在资源普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资源建设的整体方案,包括建设目标、步骤、方式、措施、保障条件和具体负责人,确保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本着先校内后校外,先必修后选修的原则进行开发。
2、课程资源利用途径包括以下几种: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优化学校师资资源;整合学校硬件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差异、问题、学习活动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资源;根据学校课程发展需求,加强区域内、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建设案例素材库,建立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学校以及开设网络课程等,用好网络资源。
3、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包括校际间课程资源共享、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共享、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和区域间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
学校之间应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开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要结合本校实际,选编或改编外校的选修Ⅱ课程,通过“联校开发”的形式,形成选修Ⅱ课程资源的共享;要争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支持,做到教育系统内部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
要争取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实现与企业、社区等方面在资源上的共享,使社会的文化设施、场馆等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要建立优秀教师人才库,为学校及本地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以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间师资资源的差距;要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共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不同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研究解决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积累典型经验,主动为本地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案例。
•主线: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的稳态(或稳定性)的维持。
•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
本模块所涉及的主要科学方法:
1.模型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