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进中举导学案定稿

范进中举导学案定稿

19 进中举
(导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夸、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进因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理解乡绅与进对话的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及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相关的资料。

2、通读课文,自学生字难词。

一、导入新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
二、走近作家作品
课文的作者是,是(朝代)家。

文章体裁是,节选体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

小说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三、资料:关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
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最终成为科举考试的奴隶。

四、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难词
1、注音
相( ) 公长( )亲抛( )亚( )元解( )元
轩()敞锭( )子拙( )病嗑( ) 商酌( )
作揖()醺()腆()带挈()桑梓()
星宿()啐()讳()绾()行()事
2、释义
带挈:局不过:唯唯连声:
体统:见教:舍与:央:
小心:兀自:桑梓轩敞:
五、拓展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腆着()啐了一口()兀自()轩敞()()
2.课文选自()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清代小说家。

3.“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横披”而不用“披”,为什么用“腆着”而不用“挺着”?
4.选择字词填空:
(1)屠夫横披了衣服,(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跌、歇、踱)的,东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看望、请教、留心)些。

(4)屠夫把银子(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揣、塞、放)
六、课堂疑问与收获
第二课时(合作研讨案)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情节,进一步加强对小说三要素的掌握。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结合具体描写初步探讨小说人物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导入本课
二、找出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我找到的主要人物有:
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

理由是:
三、划分情节结构。

提示:可按中举前→中举后分两大部分。

1、用一句话归纳故事情节: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2、如果按照小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该怎么梳理情节?
3、我想演一演课文故事,或者选取其中某个片段来演。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表一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乡绅对他的态度
表二进中举前后的生活情况
五、初步感知人物性格特征
表三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提示:刻画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具体例句进行分析。

六、拓展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②你不看见城里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③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④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
2、下列对文章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进中举》一文主要运用了夸手法,提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心灵的毒害。

B众乡邻劝说母,称进为老爷,又主动拿鸡蛋、酒、米,表现了众乡邻的热情。

C进中举前后对功名利禄的追不一样的。

D进发疯的情节,既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3、根据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刻画了进的性格特点。

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刻画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

③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刻画了进。

七、课堂疑问与收获
第三课时(展示交流案)
学习目标:1、品味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

2、探讨小说主题,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故。

3、理解对比和讽刺的写法与作用。

一、导入
一篇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它所创造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忠贞爱国的麦尔先生,还是嫉恶如仇的鲁提辖;无论是恃才放旷的主簿修,还是苦志学诗的才女香菱;无论是钻进了钱眼里的菲利普夫妇,还是历经孤独之旅而走向成熟的杜小康,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今天,我们走进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儒林外史》,去看看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众生相。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胡屠户
1、胡屠户对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归纳胡屠户形象:
(二)进
1、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3、研读“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①、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②、语段中哪些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③、对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4、合作探究:你认为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主题探讨
课文通过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进这个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四、写作手法小结
1、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夸、对比、典型细节进行讽刺。

五、课外延伸
1、结合对文本容和进的理解,请你为“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
2、名著荐读
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节选)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六、课堂疑问与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