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__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__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
(三)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1、主题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系列内容活动目标的 综合说明,它应当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 例:《我们的中班》的主题目标: _了解自己班级所处的环境(楼层、方位),并知道邻 近班级的班名和自己日常活动关系密切的活动场所。 _学习自己制定每个活动环境中的行动规则。有安全和 自我保护意识。 _学习做简单的自我服务类的劳动,感悟快乐,有我已 长大了的意识。 2、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 求的描述,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 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 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 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 等的态度。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范围的分
类描述
1、自我意识发展方面的内容 2、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 3、社会规范方面的内容 4、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
2、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内涵:
层次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 构是有层次的系列。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 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作用:层次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 标制定的差异,整合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
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内涵: 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一 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 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 是固定不变的, 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作用: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 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与开放性。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 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
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 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 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 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性、可扩充性。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 析
第一,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以幼儿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取向; 第三,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
(二)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
1、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纵向分解,它反映了 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 如:愿意、喜欢、善于和同伴一起游戏。 2、分类目标是从横向的角度对总目标的展开。它反 应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全面性与完整性。 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他人、 社会。 3、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共同构成学前儿童社会 教育第二层级的目标,但它们都服从于总目标,是总 目标的具体化。 目标分解:“乐于与人交往”:年龄阶段:“愿意、 喜欢、善于与同伴交往”;分类:“愿意、喜欢、善 于与同伴、师长、邻里、陌生人的交往”。
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内涵: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时 代发展的特点,又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坚持 这一要求才能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在适应 时代变化的同时,又能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应用要求: (1)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 新问题。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世界。 (2)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 陶冶性与发展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要有利于陶冶幼儿的品性,同时要有利于孩子的 社会性的发展。
内在功能 外在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定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二、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与
原则 (一)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社会发展的需要。(外在依据) 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要(试行)》的具体体现。(操作性依据)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 内容分析
(一)总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 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 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 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 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 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组织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
❖ 1、由近及远的原则 ❖ 2、由易到难的原则 ❖ 3、综合贯通的原则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策略
❖ 1、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 ❖ 2、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 ❖ 3、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范围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纲领性描述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 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 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2、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 3、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4、相关学科知识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 内涵: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 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 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 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 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 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 依据:生活性原则是依据儿童社会学习的实践性而提 出,适宜性原则是依据儿童学习受制于他们的身心发 展水平而提出的。
再见!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功能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 是指人对社会教育活动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
变化的标准与要求的预期规定。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
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对学前儿童社会 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与作用
类型:
作用的对象
作用的价值 作用结果的
显现形式
作用的功能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
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 内涵:
方向性原则即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 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 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作用:
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 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 宜性。
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 次结构与教育内容的范围。
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 定依据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 择与组织原则。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功能
二、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内 容分析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范围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纲领性描述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范围的分类描述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组织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策略
应用要求: (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 (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 内涵: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 容。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 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 提出依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的社会教育 目标 应用要求: (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 的依据。 2.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 的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之间 的关系。 3.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基 本结构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