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

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

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她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并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

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2、(2011、34)(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重实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

上述材料指出: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人们处理垃圾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焚烧,一个是掩埋,这样垃圾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后来,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

这样垃圾问题基本解决。

上述材料中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既看到垃圾是废物的一方面,又看到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合理性。

而焚烧和掩埋传统的处理方法只看到垃圾的一方面,没能正确处理垃圾问题,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

上述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矛盾分析方法是指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正视矛盾,认识到人类每天必然产生大量的垃圾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处理垃圾问题,“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把垃圾变废为宝,分类处理垃圾问题,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3、(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

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

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

梅兰芳正确的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凭借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底,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

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4、(2009、34)(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6分)答: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现象和本质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离不开本质,离开了本质,现象也不存在了。

本质离不开现象,任何本质都离不开现象,离开了现象,本质也不存在了。

现象和本质相互渗透,现象渗透着本质,本质渗透着现象。

现象和本质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现象能转化成本质,本质转化成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

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现象,又看到病人生病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

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离不开结果,任何原因都离不开结果,离开了结果,原因也不存在了。

结果离不开原因,任何结果都离不开原因,离开了原因,结果也不存在了。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原因渗透着结果,结果渗透着原因。

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原因能转化成结果,结果转化成原因。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原因,又要看到结果。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

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原因,又看到病人生病的结果,华佗对症下药,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

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结果,没看到原因,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答:这个故事对给我们的启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如果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所以要想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

华佗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正确处理病人生病的现实,使病人康复。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像华佗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就能成功。

5、(2008、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答: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的哲理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材料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

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