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篇一:古代西湖散文游记】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美妙绝伦。

去年国庆节,我们一家人也去游玩了这美丽的杭州西湖!路上,我望着两边连绵起伏、层出不穷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雄伟壮观。

我正沉醉于中,无法自拔时,突然,车子停了下来,我猛然惊醒,原来到了。

下了车,只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我们一家三口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林阴道路的两旁,两排魁梧的树被风吹的“沙沙”作响,仿佛唱起了欢乐的歌谣,在空中久久回荡。

走了许久,终于看到了西湖。

站在远处望,水连着天,天连着水,蓝天和湖水相融在一起,平静的湖面上像一面硕大的镜子,一望无际。

水花拍打在岸边的礁石上,好像孩童们在快乐地嬉戏。

我们登上了游船,徜徉在山水之间,仿佛身边一切人和物都消失了,让我感受到心神愉悦,自得其乐。

突然间湖面上展现出一个奇异的景观---一座岛。

正当好奇之时,听到“大家请往右手边看,这座岛叫‘三谭映月岛’……”听了导游的解说,我情不自禁地望了望远处的“三谭映月岛”。

只见它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绿色掩盖了这座岛的荒凉。

回到岸边,只见还有更多人蜂拥而至,有的人赞美西湖美景,有的人拍照留念……让我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真是耐人寻味。

西湖美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西湖美景真是美妙绝伦!西湖美景更是浓妆淡抹……真让人心旷神怡,神游其中!西湖真是一颗灿烂的明珠,令我们向往和憧憬!作者:江苏昆山市石牌中学初一(1)班张研博(江苏昆山市名师工作室:冯瑜指导)【 - 散文】杭州西湖的美景,总是那么让人难忘。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杭州西湖游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篇一:粉黛西子少年时读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小的心灵上便有了烙印。

后来长大了读到久居西湖的晚清学者合樾的笔记,说西湖的风景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更令人神魂飞越了。

数十年后才到西湖一游,却只领略到一个“晴方好”,也就是“三不如”。

虽然水光潋滟,晴渡温柔,已经令人流连忘返;可是没有领受到“而办奇”的美景,总不免是憾事。

三年前农历正月中旬重游西湖,和两位同志住在湖滨路西湖饭店。

真是不巧,住了几天就落了几天雨。

但也算凑巧,可以补偿“雨亦奇”的游览宿愿了。

我们穿上雨鞋,撑开雨伞,便作雨湖之游。

一到湖边,湖水便拍岸作响,湖波灰白色,卷起层层细浪,湖上是无边无际的雨丝,湖中却一架船儿也没有,开旷空阔。

这并不是“画船尽入西拎,闲却半湖春色”(宋人词句),而是画船尽系岸柳,避让满湖春雨也。

举头展望,只见湖水东南北三面,群山隐隐,南高峰、北高峰全是灰蒙蒙的。

“山耶云耶远不知”,但是又深深浅浅,富于层次。

最深的近于墨色,最浅的类如银粉。

天水沾连,山云融合,又像是正在洗涤中的硕大无比的大理石屏风从几方面围绕着。

啊!原来是活生生的粉墨山水、粉黛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顺着湖滨走去,不久便到断桥。

这是民间中白素贞阳许仙会见的地方。

这美丽的民间故事曾经感动过多少有‘情人。

传说既久,也就当真。

我们站在桥头也感到,好像多少年前真有过他们主仆三人在这儿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

今天的湖水还为他们奏出相思之曲,雨丝还为他们飘洒同情之泪。

其实许仙和白娘子不过是自古以来许多情真义重而遭遇悲惨的青年儿女的化身。

早就知道西湖上有个月老祠,月老祠有副集句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错过姻缘。

可惜我们没有寻见。

眼前的湖景仍然是细雨纷纷的,游人甚少。

没有半点尘嚣,只是一片的清寂。

我们倚靠着“平湖秋月”的栏干,远望保淑塔,近望孤山,想到苏东坡腊日游孤山“林深无人鸟自呼”,现在连林鸟也无声息。

我感到“山色空蒙”的这个“空”字真下得好,现在真觉得心境与湖境俱空。

游西湖游到这个程度,这般境界,应该说是难得的佳遇,也是一种少有的福气。

上了林和靖的孤山,山不太高,梅花还有几树开得正好,在四周灰蒙蒙的背景衬托下,红梅愈更俏丽,只是不见鹤影。

站立山头,望得更远,饱吸清光,饱餐秀色,这巨幅长卷水墨西湖图,空蒙而又空明。

我不辞目劳,不觉腹饥,数千里外而来,要把这雨西湖的近水遥山望一个够。

可是仿佛之间,又觉得这份黛西子也微开俊目正在观看清冷空气中三三两两湖山游客呢!篇二:游玩杭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在上小学时我们就学过,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家一定都知道这一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句吧。

的确,我很喜欢这句诗,因为我同苏轼一样深恋着那西子湖畔,深恋着西子湖畔那一潭无以伦比的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浏览过西湖,写过多少令人痴醉的文章,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而我从小时起,就盼望着有一天能亲眼目睹西湖的娇容。

这一天,在今年的暑假终于来到了。

西湖之美,美在西湖之水。

西湖之水是碧绿的,也许是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苍翠欲滴的树木的缘故吧,使得这水那么绿,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春姑娘就住在湖底,摇动的水草呈现出翠绿颜色,闪亮闪亮的,太阳光一照,便活跃起来了,像一群舞者穿着闪亮的裙子在跳舞,舞姿那样整齐。

那样优美,令人沉醉。

西湖之水是平静的,像一面光滑的大镜子,静静地照耀着,点点微风吹过,泛起一层层微波,很快便倏地一下又不见了,让人猜不着,看不透,不知不觉中,湖水又恢复了平静,几条小鱼游过来,轻轻地,柔柔地,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游动,这种意境,清静幽深,能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尽情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撒娇,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自由自在地去翱翔……西湖之水是醉人的,它的绿,它的静将你紧紧包围,让你忘记现在,忘记世俗,忘记烦恼,回到纯朴,回到自然,你会发现,自然的魅力是多么伟大,它又将你从喧嚣中拉回,离开城市那片狭小的区域,感受自然的广阔与清丽,感受那纯粹的美,没有人不被它的美丽所折服,它是最圣洁的象征!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景色是最优美的,让我们敞开心扉,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洗净一切世俗的尘埃,在这个晶莹剔透的风景秀丽的世界里自由徜徉吧!感谢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景,这一潭水,不正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吗?这一潭水,不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吗?西湖之水,绿如碧玉,让人忘记烦恼、痛苦;西湖这水,静如明镜,让人忘记世俗、悲哀;西湖之水,清丽晶莹,让人的心如同净化了一般纯洁。

[杭州西湖游记散文]相关文章:1.2.3.4.5.6.7.8.9.10.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

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

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

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

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

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

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

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

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

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

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

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

古代山水游记作为具有特定内容的文学样式,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意识的产生、旅游生活的展开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而萌芽、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它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

追溯它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呈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

古代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散文体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学散文样式的特征,而且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样式的特点和内涵。

探究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内蕴,丰富我们现代旅游文化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古代山水游记的萌牙和产生先秦及秦朝时期,人类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审美观赏为内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交往。

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国威,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是为了征服天下,统一帝国。

由于那个时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备旅游的意义,相应地,表现旅游内容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即使当时有的典籍中有一些关于山川景物的描写,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时的《山海经》中“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描写就是非常直观而简单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