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国家

第二讲 国家

第二讲国家第一节国家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汉字的“国”的分析,包含有“土地”、“人口”、“武力”、“王等国家的要素。

西方的国家概念:古希腊的polis,古罗马的republiv,中世纪的kingdom,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马基雅维利(1513年)用status指称国家,1538年英国人斯塔基用英文state表示国家,从此“state”成为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概念。

1、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国家是许多家族和村落的联合体,是为达到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

西塞罗: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的权利意识和利益互享观念而结合成的组织。

康德: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国家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人么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结成的社会团体。

局限性: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不能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组织区分开来。

2、管理劳动说卡尔·A.魏特夫:国家起源于社会治水的需要,因此,这样的社会是治水的社会。

马克斯·韦伯:在埃及、西亚和中国文化演进中灌溉是具有关键性问题,治水问题解决了官僚集团的存在、依附阶级强制性劳役以及从属阶级对帝王的官僚集团职能的依附。

特征:把国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组织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看到了国家进行经济与社会管理的职能。

局限性:没有看到国家的社会属性,没能说明国家的阶级利益基础,不能揭示国家阶级统治的本质。

3、社会契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伊壁鸠鲁,17、18世纪流行,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卢梭。

主要观点: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自然状态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或全部权利和权力,由此形成了公共权力即国家。

社会契约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与交换关系。

进步意义:论证了国家是公共权力组织;国家或政府是基于人们的同意,来自人民的授权,为反对封建专制,论证主权在民提供了依据。

局限性:是一种历史的虚构,没有真实的揭示国家形成的原因,唯心主义的观点;贬低了国家的价值,仅把国家看作维护市民社会与个人利益的工具;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产物。

4、国家要素说三要素:梁启超:国家是由人民、土地、主权三种要素组成的社会。

四要素:美国迦纳:国家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社会,永久占有一块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有一个人民在习惯上所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

特征:从国家构成要素上认识国家,丰富了对国家的认识。

局限性:只是描述了国家的外观特征,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混淆了国家与国度的概念。

二、国家的本质1、国家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从考察社会阶级的对立和国家起源来揭示国家本质。

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物质财富,出现了剩余产品并使占有剩余产品成为可能:提高了劳动力的价值,使占有劳动力成为占有财富的必要条件,从而使社会中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使社会分裂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产生了对立的利益冲突:奴隶主与奴隶阶级。

奴隶主阶级内部,产生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原有的氏族组织无力解决新的矛盾与冲突,无法继续存在,于是国家应运而生。

2、国家的本质恩格斯: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

如何理解: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其特殊性表现在:(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公共权力组织。

国家已不是全体居民的公共权力而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的公共权力;国家的政治统治必须以社会管理职能为前提;在形式上表现为超越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要以“公正的调停人”的面貌出现。

(2)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居民的;(3)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

有法庭、监狱等物质的附属物,有常设的暴力机关;为统治阶级专有(专政);是系统、精巧的暴力机器。

国家定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其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三、国家历史类型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的阶级性质划分国家类型,是国家的历史形态,也可说是历时形态。

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历史类型。

第二节国家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国体与政体政体的概念:毛泽东:“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政体是国家政权机关,主要是中央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国体的概念: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等同于国家性质(阶级性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要适应和服务于国体,与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有利于国体的稳固;影响政体的因素是多样的,除国体外还有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因素,国体相同,政体不一定相同,国体不同也可以有相似的政体;国体比政体更稳定,政体则是容易变动的。

2、政体划分标准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掌权者的人数;政体的宗旨。

博丹的标准:主权者的人数,国家的类型;(Type),行使主权的人数国家的形式(Form)。

伯杰斯的标准:第一、国家主权机关与政府机关有无区别,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第二、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世袭制与选任制;第三、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内阁制与总统制;第四、国家权力的集散,集权制与分权制。

我国的划分标准第一,国家的性质与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第二,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三,国家权力构成与组织方式:国家机关如何设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相互关系;国家元首与立法机关产生方式与任期;3、政体的基本形式君主制与共和制是政体的2种基本形式。

君主制:由君主在事实上或形式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体。

君主制有多种形式: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的分封君主制、等级君主制、专制君主制、选任君主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立宪君主制,又分为二元君主制(二元制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议会制立宪君主制)。

共和制:国家元首和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体形式。

共和制政体也有多种形式:古代的贵族共和制、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制等。

共和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的唯一形式。

巴黎公社制、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二、国家结构形式1、定义: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方式。

单一制和复合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形式。

2单一制定义: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特征:第一、具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第二、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第三、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和行驶,中央统一行使外交权力;第四、按地域划分行政单位,地方政权必须受中央政权领导和管辖;第五、国民具有单一国籍。

3、复合制国家定义:由若干独立国家或政治实体(共和国、邦、州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

有联邦制与邦联制之分。

联邦制:由2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联盟国家。

特征:第一、是统一的主权国家,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结盟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独立管理本地方事务,国家权力由联邦政府与成员单位政府共同行使,双方的权力由宪法划分;第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成员单位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第三、国民有双重国籍;第四、联邦政府统一行使国家外交权力,成员单位也有外交权力,可以代表本成员单位与他国进行外交往来,参加国际组织。

邦联制:由若干独立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结成的国家联盟。

特征:第一邦联不是统一的主权国家,没有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军队和国籍;第二、各成员国都是独立主权国家,相互之间平等;第三、邦联设有协商机关,由各国首脑组成,协商共同事宜;第四、各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活动以按照一致同意的原则签署的条约为基础。

第三节国家机构一、国家机构的含义1、国家机构的概念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实现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国家机关的总称。

2、国家机构的特性(1)阶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特定职能性二、国家机构的设置(组织)原则1、含义是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的原则,也可称为国家政体的组织原则。

2、集权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与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军事、外交等权力集中于国王或皇帝一身,一切国家事务和决策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全部的国家机构都是按国王的旨意设立,并对其负责。

3、分权与制衡原则(1)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所谓分权是按照不同的功能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三种权力分别有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所谓制衡是指在三种权力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任何一种权力都受到其他权力的制约(即以权力约束权力),而不能凌驾于其他权力至上,以达到权力之间的平衡。

(2)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提出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波利比阿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汉密尔顿洛克在《政府论》中首次提出和论证了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的分立原则,强调议会主权,实际是立法与行政两权分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约;汉密尔顿和杰伊、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系统深入的阐述了分权与制衡,是首次提出“分权制衡原则”,并提出联邦与州的分权。

(3)分权制衡原则的预设前提与理论基础预设前提:性恶论,麦迪逊的人非天使说,休谟的人皆无赖说等。

理论基础:权力的自我膨胀性,以权谋私的必然性。

阿克顿勋爵: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3)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4)分权制衡理论的评价进步性:在反对封建专制与权力腐败上有积极作用;深化了人类对权力的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局限性:没有强调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只强调权力的保护性功能,强调对权力的约束,没有强调如何发挥权力的积极作用,更好的增进人民的福利;没有强调权力制约方式的多样性。

结论:没有统一的模式,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4、民主集中制原则(1)含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本质上是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之间的一种政治协调原则,它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多样性,同时又确认人民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这种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决定了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的政治协调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