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杨妙新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所以有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生发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
《范进中举》情节梗概: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母亲更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但邻居中竟没有一个借米借钱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到54岁才考进秀才。
老丈人名来祝贺,实际上是说教了一番,受尽奚落。
为了筹措乡试的盘缠向丈人开口借钱,又受一顿辱骂。
但他仍偷偷去赴乡试,回来后还过穷日子。
后来不得已抱着老母鸡去卖。
此时捷报到家,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范进喜极而发疯,最终被丈人胡屠户一个巴掌打醒,恢复正常。
老丈人和乡亲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恭维,连素不来往的张乡绅也来拜访,又是馈银又是赠屋;最后范进送银给丈人,屠户欢天喜地地回家。
提问:范进中举前后待遇有何不同?思考: 1、经济上前穷后富。
2、地位上前卑后高。
3、人们的态度上,前倨后恭。
当范进刚进学时,丈人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但根本不像贺喜,分明是在进行批评说教。
他口口声声骂范进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并教导范进今后要立起个“体统”来。
过后,范进叫他借乡试盘费,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候腮”,又是“瘌蛤蟆想吃天鹅肉”。
范进中举后则一跃龙门,身价倍高。
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慷慨送来几斤肉,几千钱当作贺礼,并当众称赞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是天上的星宿”。
甚至还一路上低头替女婿把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真是判若两人。
丈人如此,旁人就更不用说了。
同样是这一回,在范进中举之前,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母亲更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但邻居中竟没有一个借米借钱周济他。
中举后,他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单看邻居中就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有帮忙去寻人的,有帮忙出主意的。
好一派邻里好比亲戚的亲热图景。
就连做梦也不敢奢望接触的“大人物”张乡绅也主动登门拜访,又是送银,又是送房,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至亲骨肉”了。
方法:第一,要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
《范进中举》就是以主要人物活动为主线(范进进学→范进借钱→范进偷试→范进卖鸡→范进中举→范进发疯→范进送银),辅以其他人物的反应(屠户祝贺→屠户遭骂→屠户治病→乡亲馈赠→乡绅造访),以中举为分水岭,组成波澜起伏的情节。
第二,要以事见人,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鉴赏故事情节应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如《范进中举》中范进让妻子母亲挨饿,自己借钱去赴乡试,偷偷去参加考试,听到中举以后发疯等情节,反映了他迂腐无能,卑怯畏缩,逆来顺受,热衷功名等性格特点。
第三,要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
小说的情节往往由若干个场面构成,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
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个情节令人难忘。
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而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细节来看,阿Q 的麻木无知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了。
2、分析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自然环境河;社会环境,包括时代和历史条件),把握作品中环境描写的细节,弄清楚人物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活动等等。
《智取生辰纲》的环境描写: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路上行。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路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里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
杨志便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要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
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恁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
约行了二十馀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
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
”提问:《智取生辰纲》中对天气、环境的描写如何推动情节发展?思考:《智取生辰纲》节选于《水浒传》第15回。
节选部分写环境,突出一个字“热”: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并从多个角度反复渲染气温之高之热:有通过作者直接介绍来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督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
而这些对环境的描绘,不仅为杨志等人押解生辰纲同时也为晁盖等人智取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突出了杨志精明、老练、谨慎及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也就是说,天气的酷热难当,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
因为天热,军健才“雨汗通流”“叹气”“走不得”,才要求杨志趁凉早行,而杨志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众人的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众军健黄泥冈上见树林就要歇凉并死活不走,杨志与众人矛盾才不断激化;因为天热,众军健才见酒就迫不及待要买来解渴,终使中计,失掉生辰纲。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天气热,吴用“智”取的妙计才使一万个小心的杨志着了道儿。
方法:第一,可以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
如鲁迅小说《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第二,可以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演变。
(见上)第三,可以提供人物的活动场所,渲染某种气氛。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如“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孙犁《芦花荡》)这段自然环境描写置于老英雄护送失利之后,应该说不止是风凉夜凉,更重要的是人心凉了。
他惭愧,觉得“没脸见人”,准备暂停护送。
的确如此,自尊心极强的他没有按原计划去实施护送任务,而是待了一夜并邀二菱次日来看他的复仇行动。
第四,可以契合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甚至支配着人物的行动。
3、鉴赏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所以阅读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
《祝福》: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不是鲁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水浒传》: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提辖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
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提问:上面的材料分别运用了怎样的刻画人物的方式?请分别加以分析。
思考:鲁迅的《祝福》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是一种动态肖像描写,通过描写人物肖像变化,反映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对祥林嫂的这三次肖像描写,不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概括了农村妇女受尽地主奴役剥削和封建礼教摧残迫害的惨象,还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水浒传》中的这段话,属于心理描写,写了鲁达对这个不曾料到的人命案的认真思考,反映了人物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
当然他逃避官司只是因为担心没人送饭,这也说明他即使仔细考虑,也不过是“鲁达式的思考”。
方法:第一,通过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第二,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上文均已介绍,此略)第三,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一些方式。
①肖像描写。
人物的肖像可以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
肖像描写分静态肖像描写和动态肖像描写两种。
《水浒传》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大多静态肖像描写;而鲁迅的《祝福》描写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
②动作描写。
动作是判断一个人性格的主要标志,包括人的举手投足和跑跳坐卧等。
例如,《守财奴》写葛朗台一见到纯金的梳妆匣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