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作者:张冰
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34期
摘要: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是每一名记者的理想,在写作中要从细节入手,从关切点上,共鸣点上等方面找准新闻视角,摆脱人云亦云的报道,这样才能写出不落俗套的作品。
关键词:视角角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2(a)-0223-01
每名记者都希望自己写出的新闻报道有深度、有意义,观众看完之后回味无穷。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人云亦云,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佳作呢?笔者认为,采用独特的视角是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的“法宝”。
有的记者看起来很勤奋,但是却不出东西,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缺乏艰苦的思想劳动,没有选准写作视角。
要写出与众不同、不落俗套的文章,首先必须选择全新的切入角度,做到人人心中有,却是笔下无。
比如写经济建设、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稿子,一定要着眼于那种静悄悄发生的、不为人们注意的,然而一经点破之后便会使人恍然大悟的事情。
这就要求记者抓住看似细微的事情,用非常真实、亲切的细节打动受众。
要想以独特的视角取胜,还可以在身边发生的变化中截取最有特色的角度,选取新闻性最强的部分,大主题小切口深开掘,从微观入手反映宏观问题,抓住传神的细节,找到最能激起感情的切入口等入手,写出引人入胜的佳作来。
那么什么叫新闻视角呢?新闻视角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同一条新闻,可以从不同角度报道,角度不同、挖掘的深度就不同,新闻的价值也就不同。
一个出色的记者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
新闻写作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察新闻材料、掂量新闻材料的角度,或者叫思辨角度。
这种思辨角度,有时在写作之前的采访过程中便已完成。
优秀的记者,往往在采访的同时,便酝酿写作角度,做到边采访边思考,做到心中有数。
甚至采访一结束,文章结构已酝酿成熟。
也有的在采访之后,面对材料,反复琢磨、分析、梳理。
另一类是表现的角度,多指技巧而言,也即如何选准切入点而言,往往比较具体,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在现实中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我们通过采访,记了满满一本子材料,脑袋里却乱成一团浆糊,不知从何处下笔,苦思冥想,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
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表达。
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1 关切点上找角度
写新闻报道要围绕广大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即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找准报道的切入点,是选择新闻最佳角度的方法之一。
纵观这几年被评上全国好的新闻作
品,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作品提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了人民群众想知而未知的问题。
同样道理,文章选择人民群众最感兴趣、议论最多的事件入手,就是能赢得受众。
因此,记者在进入采访之前,就应该掂量脚下这块土地上,哪个问题最为群众所关心;动笔之前,想想哪个角度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换句话说,怎样写才与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2 从共鸣上找角度
这里所说的共鸣点,是指新闻报道在情绪上、情感上拨动受众的心弦,引起心理上的“共振”。
新闻作品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就必须用心找到广大观众的思想“频率”,以寻求同受众思想感情上的和谐一致,这样则不难实现和受众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报道,之所以能拨动观众的心弦,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也就是因为孔繁森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回答了在历史转型期各级领导干部应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做官这一重大问题,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从而激发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3 以小见大找角度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选准一个小角度,把事件定深写透,这个“小”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情节,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这个细节或情节,可能是最新点——发掘事物中的最新变动;也可能是最近点——贴近观众身边的事件。
这样的东西,播出来受众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有生活气息,具体感人,有说服力。
广西电视台为反映改革开放的变化,一连播出了《吃的变迁》、《穿的变迁》、《住的变迁》、《用的变迁》、《行的变迁》等五篇报道,都是从群众身边的事写起,给人印象很深。
如果只着眼于大处,而不从小处入手,稿子就容易流于一般化、概念化,没有个性,没有特点,没有真情实感。
因此,小中见大,不可小视。
4 “人无我有”找角度
新闻界常常被同一单位邀请,参加同一活动,很难写出有特点有个性的文章来。
但是,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在众多的记者中脱颖而出,写与众不同的文章来,即跳出特设的框框,去写一些“人无我有”的东西来,永远在同中求异,同中求新。
新闻报道中的“人无我有”,是指报道独辟蹊径,以独取胜。
即记者要独具慧眼-能见人之不能见;要独具胆识-敢言人之不敢言,敢写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题材;要独树一帜,敢于标新立异。
5 以旧见新找角度
这里的旧,包括老问题,老典型,老话题等。
新闻记者追溯历史的脚步,写出老典型的新意境,自然会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
大寨,曾经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人民日报》记者李克林在《今日大寨》这篇文章中,用犀利的笔触、深沉的目光,即展示了大寨的变迁,又揭示了这种变迁的内涵,写出了老典型的新变化,新发展,新突破。
这篇文章曾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以旧见新选角度,就是记者要善于发现,将已经过去的“旧”闻,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找出新闻,巧妙地利用历史的、现实的材料,推陈出新,以“旧闻”作为背景,作为铺垫,作为反衬,为“新闻”服务。
6 围绕特点找角度,应该是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著名记者艾丰老师在谈采访方法时,说到抓取特点,就是要选有特点的事实,访有特点的对象,抓有特点的部分,提有特点的问题,挖有特点的细节。
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才是彻底地抓住了特点。
只选择了有特点的事实,不注意访问有特点的对象,事物的特点也难以了解清楚;注意了访问的对象,但不抓有特点的部分,不善于提有特点的问题,就会胡子眉毛一起抓。
因此,挖掘细节,也就成为一个记者本领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