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的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这绝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事实上批评同表扬一样,都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批评和表扬结伴同行,相融而生。
关键的是班主任使用批语手段时要用得恰到好处,具有高超艺术,以达到教育和帮助学生的目地。
我认为班主任批评学生时,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学生的行为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具体表现。
由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行为的结果上也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之分。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作出某行为的主体(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纠正偏离班集体目标的行为。
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指出的是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以及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而不应该对作出该行为的主体(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
只有当学生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应时,他改正错误的态度和决心才有可能是坚决的。
二、热爱学生是批评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影响教育的效果。
班主任在平时热爱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在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信任、友谊的桥梁,学生就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一旦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的批评就容易从这座桥梁输送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乐意接受,从而使批评产生较好效果。
人们常说,平时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认为这是爱护。
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批评在学生看来就是整人。
班主任若要在批语学生时得到学生积极配合,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就必须做到在任何时候热爱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沟通。
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热爱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或者说是要求,就是要尊重学生。
每位班主任应明白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批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辱骂训斥、体罚学生等每辱人格的做法必须避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每个作班主任的都应记住这一点,在批评学生时应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那颗追求进步的自尊心,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改正错误、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三、说理应贯穿于批评的全过程班主任在决定是否应该批评学生以前要注意冷静查明原因。
部分班主任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是听到其他学生的告状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批评学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班主任应该按捺住心中的不快,耐心地核实情况,冷静地分析原因,然后再来决定怎样处理,是否批评,如何批评学生。
在批评学生的时候,班主任应该坚持说理与批评相结合,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研究也发现,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要好。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有时轻微的批评就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四、批评的方式要有针对性批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来的关系是: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学生的新行为(接受批评后产生的新变化)。
它表明批语是班主任和学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表现学生从不良行为向新行为转变的中介环节,因此,班主任要达到学生产生新行为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诸如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等,进而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
举例来讲,针对多血质的学生,班主任运用高亢的语调和采取尖锐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使学生受到震动,重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但是这种方式却不宜用在抑郁质的学生身上,那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恐惧,丧失自信心,更加萎靡不振。
批语学生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情况。
比如,对于所犯错误严重而影响范围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就宜在班上进行公开的处理。
在进行公开处理时要事先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以免突然宣布处理决定,使学生一时接受不了而作出不可预料的行为。
又如,班上的学生如果所作不良行为的事实虽然清楚,但究竟谁是当事人不易辨清,或者说是当事人清楚,但涉及面较大,可以采用委婉、含蓄、暗示的方式来表达班主任对错误的态度,引导学生引以为戒,这样效果可能就更好,因为学生就比较容易从班主任模糊语言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批评学生的艺术在学校里,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声:现在的学生真难教!体罚不行,变相体罚也不行。
真难。
任凭你怎么说,就是屡教不说浅了不管用,说深了又会被说成是“心罚”。
现在的学生果真难教吗?其实不然。
在发出这样的报怨时,教师应该思考一评的方法是否得当,尤其在面对独生子女的今天,批评更要讲究艺术。
首先,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要明确。
所谓批评,就是教育者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加以改正种教育手段。
这种手段要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批评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如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出气筒,一番数落训斥之后,继而让其写检查、反省,甚至不许回家吃饭等等,很可能导致口服心不服成师生感情上的对立,甚者还可能造成以外后果。
这种教育应是对学生心灵的雕琢,要建立在对学生的爱的基础上,要以人,以理服人。
这时,教师不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既是严师又是朋友的双重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诚心诚意地帮助从而鼓起勇气改正错误。
其次,批评要注意方法。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是经常的事。
但当众不留情面的数落或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劝说,往往收效微。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报告中谈到,他的学生犯了错误只受三种惩罚:唱一只歌;作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
唱歌,陶其情;做好事,可以促其行;写“说明书”可以练其功。
魏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的这些“处罚”方法,可谓独辟蹊径。
也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批评方法。
1、无声的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学生偶然犯了错误,过分严厉的训斥往往会适得其反。
而这时,一个眼神、一个拍肩膀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责备、谅解希望、信任……都蕴含在教师无声的批评中,被批评的同学自领会到教师批评的用意,从而自思其过,调整自己的行为。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对批评者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
一天上午,有两个同学课间打架,问其时,他们各自强调自己的理由,丝毫没有知错认错的迹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并没有发怒,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六尺的故事。
然后,让他们各自回去思考。
下午,两个同学一起找到了教师,他们都认为是自己的错,两个人和好如初。
通过小小的故事,学生接受了批评,且心悦诚服。
3.赞扬式批评一位教师在强调学生应注意卫生时,让一个个人卫生较差的同学站起来说:“如果都像这个学生这样不讲卫生……”同禁不住哄笑起来.这种做法不但使学生感到难堪,同时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时可以采用赞扬式批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也用赞扬的原则时,往往在赞扬之后来一个明显的转折。
学生认为老师前面的表扬是虚假情意,而真用意在后面。
如果我们不用“但是”这个转折词,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你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积炼身体。
如果再注意个人卫生就更好了。
”这样的间接提醒,比直接批评的效果更好,学生也乐于接受。
总之,批评时要注意目的明确,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好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措辞及方式,恰如其分,收到理想的批评效果。
批评学生的艺术。
树木需要施肥浇水,也需要扶苗修剪;树人需要关怀爱护,也需要批评帮助。
怎样扶正幼苗修枝剪杈是园艺师的技术何批评学生帮助其改正缺点则是教师的艺术。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劝告学生的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从而使学生于接受并达到预期效果呢?一、先扬后抑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
人才学家卡耐基说:“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
所以,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这样,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扫完地以后,垃圾没有倒而是放在墙角边,于是,老这样批评他:第一步-----赞扬:“今天的地面扫得很干净”,第二步-----提醒(实为批评);“只是还有一个地方需要再善一下。
”,第三步----激励:“这是个小问题,我相信,以后不会再有了”。
听完老师的话,这个学生立即把垃扫起来倒掉了。
二、间接提醒有的教师在劝告学生时也注意了表扬,但习惯在后面来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
比如说.:“你最近进步较快,但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结果,不仅劝告没有奏效,而且前面的表扬也被学生认为是虚情假意。
如果教师以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评,委婉表示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说:“你最近进步较快,如果你能进一步抓好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两个节,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提高更快”。
这样,学生会更乐于接受。
三、巧下台阶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留情面的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僵局。
此时,教师最好是“放他一马”,给学生找个阶,帮助学生下台,化解尴尬的局面。
同时不忘提出暗示或事后进行批评教育。
有一次,有个学生把一把木制米尺弄坏了,学生报告到数学老师那里。
大家对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拭目以待。
这位老师向大家解释,这把米尺原来就有一道小裂缝,只大家没发现而已,老师家里正好有一把米尺放着没用,拿来用就是了。
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到数学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自觉赔偿了一把新米尺,并逐渐改正了以前的许多缺点,从后进生转化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种“巧下台阶,放他一马以退为进的方法,既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有能让他明白教师对他的爱、对他的希望。
留一片空白,使学生清楚自己的错误这对帮助他矫正自己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参照对比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可以不作正面批评,而是寻找好的榜样进行对比鼓励。
如:一位学生作业潦草,令其重作,也依如故。
这时,教师找了一本字迹工整的作业给他,并对他说:“你看这本作业写得多好啊!你只要认真,我相信也能写得这好。
”自次以后,该生作业潦草的毛病居然得到了克服。
五、因人、因时而异批评学生,有真对个别的,有针对人数的,有真对全班的;有公开的、有秘密的,或大或小、或隐或显,都应因学生性差异、因学生犯错误时的心理而异,因学生过错的程度而异,因学生改过的积极性而异。
譬如,对自尊心强性格倔强的可言相告,对自尊心强个性不强的则须委婉含蓄,对自信心不足的则须将批评寓于激励之中。
学生过错有故意的,更多是无意过失造成的,心理态度不同,主观认识便不同,批评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批评因学生过错的程度而有了分寸,不可“小题大引发矛盾,亦不可“大事化小”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