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研究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临床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240例的临床资料。
比较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表现及治疗方式的选用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意识障碍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3.06%,低于无意识障碍患儿的97.41%(P <0.05);肢体冰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均低于无肢体冰凉、无呼吸困难、无心率加快患儿(P<0.05);使用乌司他丁、未使用血管活性药、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均高于未使用乌他司丁、使用血管活性药、使用机械通气患儿(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均为影响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临床应针对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的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干预,同时可多使用乌司他丁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重癥肠道病毒感染主要多发于年龄≤3岁的学龄前儿童且发病率较高[1],其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较快、并发症严重以及死亡率较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2]。
由于患儿感染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比较高,造成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严重临床症状[3-4],目前已成为儿科及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临床疾病,了解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儿预后[5]。
本文通过研究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临床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更好地辅助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240例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患儿均经咽拭子或肛拭子检验确诊为肠道病毒感染[6];病历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支气管炎、肺炎、肺发育不良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患儿。
其中男142例,女98例,年龄1~10岁,平均(4.3±1.2)岁。
1.2 方法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激素、乌司他丁、血管活性药及机械通气治疗。
记录患儿的发热、皮疹、意识障碍、肌阵挛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肢体冰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的临床体征发生情况;是否使用激素、使用乌司他丁、使用血管活性药以及机械通气的治疗方式情况。
1.3 观察指标对比患儿不同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方式与预后效果,分析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
参照2011年《肠道病毒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7],疗效判定如下,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呼吸正常,肺部水泡音消失,无血管活性药物依赖,神经系统和心率恢复正常;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基本正常,肺部水泡音减弱或消失,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亦基本恢复;无效:体温高热、呼吸困难依旧,肺部水泡音,依赖血管活性药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心率加快;死亡:患者死亡。
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患儿不同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比较意识障碍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3.06%(103/124),低于无意识障碍患儿的97.41%(113/1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儿不同临床体征的治疗效果比较肢体冰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均低于无肢体冰凉、无呼吸困难、无心率加快患儿(P<0.05),见表2。
2.3 患儿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比较使用乌司他丁、未使用血管活性药、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均高于未使用乌他司丁、使用血管活性药、使用机械通气患儿(P<0.05),见表3。
2.4 影响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均为影响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3 讨论肠道病毒主要是指具有多种类型的小RNA单链病毒,属于致病微生物中最为常见的种类之一,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8]。
该类病毒感染主要症状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9-10],病情严重患儿甚至会出现心肌炎、脑水肿、脑膜炎、脑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11]。
由于患病人群以4~5岁以下小儿为主,患儿自身免疫力较弱,易给其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2]。
尽管目前临床上治疗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手段较多,但预后效果依旧不理想。
因此,了解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意识障碍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3.06%,低于无意识障碍患儿的97.41%(P<0.05),提示意识障碍可能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从而影响患兒预后,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该着重关注存在意识障碍的患儿,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密切关注患儿病情进展情况,同时予以正确有效的治疗,帮助患儿改善意识障碍情况。
肢体冰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均低于无肢体冰凉、无呼吸困难、无心率加快患儿(P<0.05),提示上述临床体征可能对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进一步导致预后效果较差。
因此,医师应对上述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帮助患儿改善肢体冰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体征表现,进一步提高患儿的预后[14]。
使用乌司他丁、未使用血管活性药、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均高于未使用乌他司丁、使用血管活性药、使用机械通气患儿(P<0.05),表明乌司他丁、血管活性药、机械通气的使用会对患儿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15],提示在临床中应尽量多使用乌司他丁对患儿进行治疗,同时尽量减少血管活性药与机械通气的使用。
乌司他丁属于蛋白酶抑制剂[16-17],可有效稳定溶酶体膜,并对溶酶体酶的释放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有效阻止心肌抑制因子的生成,在消除氧自由基的同时对炎症介质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应用于急性循环衰竭的抢救中效果显著[18-19]。
而血管活性药与机械通气均有一定的适应证,这可能就是其导致患儿预后较差的原因。
另外,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均为影响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
提示医生在临床治疗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并予以患儿有效的干预措施[20-21],以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过程中,针对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患儿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干预,同时可多使用乌司他丁对患儿进行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1]杨梅雨,张新萍.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4):4093-4095.[2]黄月艳,柳国胜,韦叶生,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S100B和NSE水平与颅脑MRI的诊断[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11):1019-1922.[3]韦佩俭.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1):153-156.[4]郑亚明,杨娟,廖巧红.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4):462-466.[5]熊志勇,刘静.EV71检测、血糖、外周血白细胞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识别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0):20-23.[6]林燕,刘磊,马才兴.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病原学检测及其临床特点[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3):334-338.[7]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75-678.[8]田鹏,李克.2008-2011年洛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108-109.[9]孟祥鹏,张爱华,阴珊珊,等.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2):956-960.[10]林春燕,王明昌,曾小平,等.海口市2008-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2):1615-1618.[11]袁鑫霞,刘会彦,尤彦华,等.综合全面性护理在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A):123-124.[12]张喜芳.手足口病流行期疱疹性咽峡炎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4):66-67.[13]向君华.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3):1560-1562.[14]张志刚,蔡钢.手足口病方辅助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4):2935-2938.[15]鄒明艳.影响儿童难治性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66-68.[16]李树青,孙雪丽,王执勇.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患儿血清TNF-α、IL-6、IL-8、IL-10水平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0):849-851.[17]莫旻龙,李小悦,徐刚,等.乌司他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5):49-52.[18]黄敏菁,蒙勇球,陆业光,等.乌司他丁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疗效及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6,38(2):223-225.[19]曾庆玲,唐培佳,徐月秀.乌司他丁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时的抗炎和肺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0):819-822.[20]汪小君,潘晓琤,秦晓敏.早期预警的心理干预在米力农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9):421-422.[21]陈宝川,卓翠芳,李巧凤.个性化护理干预在门诊普通手足口病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