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药师学习百科】——20090604
执业药师之路坎坷崎岖、荆棘密布,每个“执考”之人都莫不都是忧云缠身、辛酸之泪洒满岁月的道路。
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考、甚至还抱着过与不过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连续考了2年,3年……5年、8年的人呢。
我们俱是身经百战的勇士,许多人倒下了、还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不管结果会如何,执业药师凡乎是每个药学之人都梦想拿到的证书,哪怕它不能带不给我们好的工作、哪位它不能给我们带来金钱、哪所……但最最起码它能满足我们一种自我的自豪感,实现我们一种专业意识的责任感。
跟学员接触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感觉执业药师之路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自从决定参考考试以来,就需要我们点滴积累,逐个攻破。
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一起,我们一直在一起,共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
为了促进学员的积极性、也为了能使学员对知识更容理解,把我们执业药师论坛办成一个有特色、有品味、有益处的论坛,从今天起,我会不定期发布“药师学习百科”的帖子,帖子的内容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扩展性或总结性的的知识点,帮助学员理解,学员
了解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帖子的内容由发帖人根据某些参考书籍和(或)网络帖子集合整理,部分知识点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太宽、太深、太偏,发帖人不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但会广查资料,使之尽可能地接近于完善。
当然欢迎学员对已发的帖子进行评点、跟帖、讨论,指出其中纰误,斑主会尽时修改原帖。
欢迎学员也把自己总结的知识发布的论坛上来,我们的门槛不高,反正大家共同来完善它。
锥体外系反应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精神药物-氯丙嗪>
锥体外系
人体控制运动的神经细胞和传导纤维主要分为锥体系(由大脑皮质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中的传导纤维
组成)和锥体外系。
除锥体束外的所有其它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为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发自大脑皮层后,它们在下行途中先与纹状体发生联系,然后经
过多次换元后才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层也与小脑皮层之间所形成的大脑、小脑环路,对于调节和影响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十分重要。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这些运动神经核团之间不但有错综复杂的纤维联系,还接受大脑皮层运动区或抑制区的纤维,经新旧纹状体、丘脑又返回到大脑皮质运动区而形成有去有回的环路。
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其主要环路有:1)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环路。
2)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3)黑质-纹状体环路。
4)苍白球-丘脑-纹状体环路。
锥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
锥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为锥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2)调节肌张力;3)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4)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5)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反射起控制作用。
由于锥体外系
的上述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姿势、肌张力及协调肌肉运动,以协助随意运动的完成,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总的来说,可概括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症候群和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症候群两大类。
而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则属于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症候群的锥体外系疾病。
锥体外系的主要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的主要传导通路有二条:
一,皮层纹状体通路:由大脑皮层(主要来自额叶和顶叶)发出的纤维到纹状体,由它发出纤维到中脑的红核,黑质等处,黑质发出纤维到脑桥、延髓的网状结构,最后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二,皮层、脑桥、小脑通路:从各大脑皮层(额叶,颞叶,枕叶)发出的纤维到脑桥核,换元后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经脑桥臂止于小脑
皮层,然后由小脑皮层发出纤维经齿状核(小脑深部的核团)、红核下行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述两条通路如下:
锥体外系控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通过两条下行途径:即皮层-/红核-脊髓束和皮层-网状-脊髓束。
这些通路都经过多次换元后才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相关相息
大脑皮层在控制躯体运动的过程中,还得不断从下级中枢接受反馈信息,经常调整其传出冲动,才能使机体具有适宜的肌张力,维持一定的姿势体态,同时使随意运动在力量和方向上达到预期效果。
在这些联系中,大脑、小脑环路,纹状体和小脑功能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运动。
小脑半球
与大脑皮层有双向性的联系,即小脑一方面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控制,同时也发出纤维返回到大脑皮层。
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齿状核,它们一部分止于红核,经红核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而大部分纤维止于丘脑,由此发出纤维返回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起调节作用。
这个大、小脑皮层间的环路在人类最为发达。
小脑损伤后的病人,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表现为乏力、乏平衡、乏协调的症状。
即四肢乏力,行走摇晃不稳;当病人闭双目、两脚并扰站立时,就无法维持自身的平衡;协调动作也发生障碍,拮抗肌作轮替动作时,协调障碍明显,这称为意向性协调障碍,也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纹状体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临床上该系统病理损伤的主要表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的综合征,如舞蹈病和手足搐动症;另一类为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征,如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
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椎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氯丙嗪也可阻断脑内其他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对植物神经系统的α受体和M受体亦有阻断作用,主要与引起某些不良反应有关。
如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使纹状体中DA功能减弱,Ach 的功能增强而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包括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和**不能(akathisia),可减少用药量或用中枢性抗胆碱药缓解。
另一种椎体外系反应—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可能与长期用药致使多巴胺受体上调有关,抗DA药可减轻此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