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浴法
药浴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一定的中草药煎汤、浸泡、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美容目的的常用疗法。
药浴后浴液中的药液可以通过皮肤吸收,使人体局部或全身的血液浓度提高,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药浴可以使药物透过皮肤、穴位等,而直接进入经络血脉,分布全身,再发挥其药理作用。
基本原理:水在常温下为液体,可与身体各部位密切接触,是传递刺激的最佳介质。
水具有很大的热容量,能够持续地人体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是空气导热力的33倍,水具有对流,浮力,压力,射流的冲击力等特点,可有效的用于治疗过程中。
药浴疗法的特点:
1、直接吸收,疗效显著
2、提高药效,毒副作用少
3、适用范围广
4、简单易行
适应症:
内科疾病:便秘、不寐、痹症、脱肛等
皮肤科疾病有:银屑病,接触性皮炎、湿疹、粉刺等
骨科疾病:骨折损伤后期,肩关节周围炎等
妇科疾病:阴挺、阴痒、阴蚀等
儿科疾病:厌食、疳症等
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等
美容美发:痤疮、雀斑、脂溢性脱发等
作用:
1、刺激作用
2、药效作用:抗感染、去腐生肌、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发汗解热
3、美容作用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心理情况。
一、目标
1、缓解各种皮肤病而致的皮肤瘙痒等症状。
2、缓解周身全身酸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三、禁忌症
1、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2、哮踹病人
3、皮肤有伤口、破溃的病人
4、骨折未愈的病人
5、对药物过敏的病人
四、告知
1、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2、全身药浴的水位应在膈肌以上,避免胸闷心慌。
3、不宜空腹及饱腹状态下全身药浴。
4、药浴后可出现汗出,面赤,心慌等表现。
5、药浴如出现刺激现象,应立即停止。
6、对有明显红肿、热痛、溃烂化脓等炎症表现皆不宜用。
五、物品准备
药液、浴巾、毛巾、拖鞋、衣裤、坐架等。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配置药液于浴盆内。
2、浴室内温度适宜,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协助脱去外衣,将躯体及四肢侵泡于药液中
3、药浴过程中,随时调节药温或停止洗浴。
4、药浴完毕后,用温水冲去药液,擦干,协助患者衣着,卧床休息。
5、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尽量在浴室内进行,药液置于能加温的浴缸内。
2、此法一般适用于能自行活动者,饥饿、体弱、年老、儿童、精神欠佳者慎用。
3、室温、水温均应适宜,防止烫伤或受凉。
4、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以防虚脱或休克的发生。
5、患者有不适现象时,停止药浴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全身洗浴后腰注意擦干身上的浴液、汗液、穿好衣服稍加休息,然后外出以免感受
风寒,发生感冒等疾病
7、采取辩证施浴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药浴方法或方药。
病情范围小者,
科采取局部洗浴,病变范围大者,可采取全身洗浴可采取上病下取的方法例如高血压头痛、头晕者可药浴双足等。
8、浸泡时间:一般为20分钟,隔日一次。
9、药液的温度以患者能适应为主,大约在35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