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公共关系双向均衡范式 (2)[51页]
第五章 公共关系双向均衡范式 (2)[51页]
3 企业要尊重和维护多元契约关系,以实现 共同利益为达成自我利益的前提。契约属 性渐居主导,生产和管理皆服从、服务于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订立的契约,而客户、 消费者乃影响企业存亡兴废的核心利益相 关者。
按照契约精神和共同体准则,组织与公众 乃平等沟通、谋求互惠的合作主体,不再 是一方支配另一方面的主客关系。 “你”“我”皆为寻求利益双赢、价值共 创的主体,倘若一定要找出“客体”,那 么它一定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一节 重新想象公众
正是由于公众的觉醒和崛起,沟通管理和 关系管理成为组织持续且专门化的实际需 求,现代公关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一、从公众到利益相关者
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界一般称公关的对 象,或者说客体为“公众”(public)。
(一)知情驯化的公众观
两个矛盾的调性:承认和赞美大众,强调 大众乃权力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亦是 善治的基本考量;怀疑或惊惧大众的力量, 认为大众摇摆于无知、麻木和暴躁、盲动 的两极,不过是独立的昏睡者或群集的破 坏者。
利益相关者就是与组织按照有形或无形的 契约关系,结成特定利益互动机制的人或 人的集合。其中,有形契约关系包括投资 关系、纳税关系、消费关系、合作关系等 明确可见的利害关系;无形契约关系包括 信用关系、道德关系、情感关系、信仰上 的冲突与协同关系等实存却难以测量的无 形利害关系。
对组织而言,利益相关者存在三个特性:
尽管有机系统具有开放功能和属性,但并 非所有系统都有强烈的开放取向。组织系 统区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种取向:封闭取向 的组织对公众和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滞, 认为自己面对变化可以独善其身、岿然不 动,或因惧怕压力而无所作为;开放取向 的组织则对公众和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 适时调整,相机而动。
组织用公关研究来做什么 环境诊断 关系测量 沟通评估 社会互动
1合理性:他们对共同权益的占有、支配和影 响是正当、合理的;
2影响力:他们能够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 社会愈进步,他们的权力意识愈高涨,而承 受损害和危机的心理底线却越来越低;
3紧要性:他们需要组织高度关切、有效回应 自己的意志和需求,否则他们将率先行动, 而他们的“行动”往往带来组织的“被动”。
自19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概念被广泛 移植到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公共关 系领域。
承认公众的顽固性和能动性,实际上抬升 了公众的地位。
(三)公众本位观
1960年代以后,公众的地位进一步抬升, 以至于传播界、营销界提出了诸如“受众 中心论”“消费者中心论”“顾客即上帝” 等主张。这也影响到公关界的看法和做法, 第三种公众观——“公众中心论”渐成主流。
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 在政治上,战后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和公民社
这些质疑和批评的持续发酵,促成了另一 种公众观的形成:公众乃组织生存和发展 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提出,被视为管理学和 经济学发展中的第三道“分水岭”
1 企业被设定为制造和销售产品,以赚取利 润的专门组织。生产是企业的第一属性, 只要生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便是好企业。
2 强调以最优的管理方式配置资源、获取利 润。生产属性让位于管理属性,“负责任 地生产”由企业的目标退位为底线,管理 好才是真的好。
会皆有所发展,普罗大众的权力意识和主张更 加强烈; 在经济上,市场竞争加剧,以“企业生产”为 中心的时代逐渐消隐,“顾客消费”中心的时 代到来; 在文化上,消费主义炽盛,大众文化泛滥—— 尽管批判学派指认大众文化乃一种新的控制和 异化,但作为消费者的大众确实变得更主动、 更挑剔、更难以取悦。
(四)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公众
(二)多样共生
在组织公众系统中,组织与不同类别的公 众在互动中生成了不同的系统向度,譬如 协同、进取,敌意、对抗,漠然、旁观, 它们决定了系统的能量和气象。
在系统之外,“组织公众”与其他系统和 外部同样遵循多样共生法则,在更大的系 统环境之中利用机会、承受压力、改变与 被改变。
(三)系统开放
第二节 双向均衡模式
一、情境、模式与新世界观 (一)情境理论 线性说服理论并不可靠:认知未必改变态
度,态度也未必激发预期行为。知、信、 行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并且受制于 多元情境的影响。
该理论由三个自变量和两个因变量构成, 它们明确了一些具体情境下的多元公众角 色。
二、从公众价值到开放系统
卡特里普等人成功地将系统论中的三个核心观 念引渡至公关理论。
(一)彼此依存
系统是各种要素、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不同单元之间乃相互依存关系。卡特里普等人 据此提出,公众之所以重要,并非由于他们作 为目标对象或终端能为组织创造利益和价值, 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组织生存系统的一部分。
第五章
公共关系双向均衡范式
公共关系宣传范式和说服范式。
前者在传播流向上是单向的,在权力关系 上是支配性的;
后者则属双向交流、主体支配客体的公关 手段。
二பைடு நூலகம்皆因其权力上的支配性,有悖民主、 平等原则而遭到尖锐批判。
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 会趋向成熟,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市场竞 争日益激烈,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能力 和对选举、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为此,公关的使命便是借由宣传驯化大众、 制造认同。这是现代公关史上第一个主流 的公众观,将公众视为理应知情、等待驯 化的对象
(二)顽固能动的公众观
1930—1950年代,宣传家和传播学者们发 现大众并非早前想象那般易于操控和驱策, “他们”既是顽固的,也是能动的。
传播往往只能强化人们的既有倾向,信息 流通过程和说服机制极其复杂,认同效果 的生成也受限于具体的前置条件和各种干 扰因素。
基于目标公众的身份属性,一个组织的主 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组织内部的股东、员 工;组织外部的客户(顾客、用户、消费 者)、上下游合作者(如供应商、渠道商、 金融机构)、同业竞争者、媒体、行业组 织、政府、立法与司法部门、NGO。后来, 很多组织意识到环保也是关系到自身存亡 的关键因素,因此将自然环境也视为重要 的利益相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