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色故事校本课程纲要和故事

红色故事校本课程纲要和故事

一、八女投江故事导读1986年9月7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2009年9月14日,她们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追忆英雄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

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

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

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

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

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

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

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

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

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精神传承1.讨论:你认为是什么支撑着八名女战士在战斗中坚持到最后一刻?2.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二、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故事导读张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战士,历经平凡的人生,却成为了时代的楷模,成就伟大的精神。

时代造就了张思德精神,张思德精神又丰富着时代精神。

张思德精神具有永恒性也具有发展性,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功效和引领作用。

它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不断增添鲜活的时代内容。

❖追忆英雄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

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

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

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

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

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

张思德忙赶上去。

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

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

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

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

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体现了红军的责任与担当,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大家应该学习的。

❖精神传承1.讨论:为什么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要抢在他人之前?2.谈一谈:如果你是班级的班干部,在学校你要怎么表现?三、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故事导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追忆英雄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由四川会理附近地区继续北进。

蒋介石指挥10余万国民党军南攻北堵,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险屏障,围歼中央红军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区。

为挫败国民党军的阴谋,红军迅速北进,强渡天险大渡河。

以刘为司令员的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直逼国民党军防守大渡河的薄弱地带。

24日晚,第1军团先遣队第1师第1团急行军80公里,先期抵达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隐蔽于附近山头。

当晚,该团第1营出其不意攻占安顺场渡口。

时值洪水暴涨,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宽约300米,对岸有四川军阀部队防守。

该团决定由第2连组织突击队,实施强渡。

1935年5月上旬,长征途中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

25日上午,红一团第一营第2连连长熊尚林率领渡河突击队,在当地船工的配合下,乘着仅剩的一只木船,冒着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险浪驶向对岸。

木船被冲向下游数百米处靠岸,17名红军官兵登岸后,抢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

又同第2船登岸的官兵一起,击溃安靖坝守军,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道路。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为了渡过大渡河,在作战开始前,先遣队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作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

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信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使作战部队全军上下对这次作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勇士们正是凭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精神传承1.讨论:是什么支撑着17名勇士冒着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险浪驶向对岸?2.谈一谈: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在他人生命和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怎样做?❖四、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故事导读杨靖宇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

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的艰苦环境中与日寇血战,为全民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

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气概,更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追忆英雄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确山李家湾人。

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到达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组织煤矿工人进行反日运动。

在组织运动中,杨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狱两次,受到日本军警的严刑拷打,但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反日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营救出狱。

1932年,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组建抗联的同时,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的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河里、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

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

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在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状况下,杨靖宇决定将抗联编成几股小部队,分散活动,保存实力。

杨靖宇率400多名抗联战士准备在蒙江方向突围,因叛徒的告密,日军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为使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决定再一次分散突围,自己率一部分抗联战士牵制日军。

1940年2月23日,经过几次战斗后,杨靖宇负了伤并且身边只剩下几名抗联战士。

日伪军追踪杨靖宇的血迹,很快将杨靖宇与几名抗联战士包围,此时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

敌人的“讨伐队”围了上来,呼喊着要他投降,杨靖宇沉着地掏出双枪向日伪军射击,击毙数名敌人。

敌人想抓活的,停止射击高声劝降。

他没有应声,乘机烧毁文件,又向敌人开枪射击。

敌人活捉杨靖宇的希望落空后,向他进行了疯狂的扫射,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割下其头颅,又剖开遗体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残暴的敌人都感到十分震惊。

为纪念杨靖宇英勇抗日的光荣一生,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 1958年 2月23日,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并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园。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精神传承1.讨论:你认为杨靖宇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2.谈一谈: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你又是怎么克服的呢?五、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故事导读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

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追忆英雄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

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