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地理试题
图1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图1
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A.Ⅰ期B.Ⅱ期C.Ⅲ期D.Ⅳ期
2.在Ⅰ期
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1.C
2.D
读图2回答3~6题。
图2
3.九州一帕劳海岭
A.位于亚欧板块上B.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上D.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界线
4.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附近
5.马荣火山所在的国家是
A.文莱B.越南C.菲律宾D.日本
6.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A.1400千米B.1200千米C.1000千米D.800千米
3.C
4.A
5.C
6.B
图3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据此回答7~8题。
图3
7.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8.图3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7.B 8.B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图4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9~11题。
图4
9.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
10.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A.E、F B.F、G C.E、H D.F、H
11.与其它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D.总是收益最低
9.D 10.C 11.A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6分)
图6是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
图6
(1)填空:图6中的①是______海。
③是______运河。
图7中反映伊兹密尔气候特征的是______图。
(6分)
图7
(2)简述伊兹密尔的气候特点及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4分)
(3)图6中铁路②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
写出第二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铁路线和东端港口名称,简述该铁路对世界交通运输的意义。
(8分)
(4)通过图6中③处的交通运输方式与铁路运输方式相比有何特点?(8分)
36.(36分)答题要点
(1)(6分)
地中,(2分)苏伊士,(2分)乙。
(2分)
(2)(14分)
特点:冬温(2分)多雨(2分);夏热(2分)干旱(2分)。
分布:南北纬30°~40°(2分)大陆西岸;(2分)及地中海沿岸。
(2分)
(3)(8分)
陇海-兰新线;(2分)连云港(2分)。
意义:沟通大西洋东岸地区与太平洋西岸地区(亚欧大陆东西岸)之间的联系。
(4分)
(4)(8分)
速度慢,(2分)运量大,(2分)投入少,(2分)成本低。
(2分)
39.根据图8和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图8
(1)图8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属于______,B属于______,C属于______。
(6分)
(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
(12分)
39.(18分)答题要点
(1)(6分)
黄土,(2分)渭河(关中),(2分)秦岭。
(2分)
(2)(12分)
B平原地形平坦(在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这片平原更显珍贵);(3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冲积下来的深厚、肥沃的土壤);(3分)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3分)水源丰富(有渭河及其支流),便于灌溉。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