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01 电介质的极化 01.1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 01.2 克劳修斯-莫索提公式 (1)1.3 极化弛豫 (1)1.4 自发极化 (1)1.5 极化灾变 (2)2 铁电材料 (2)2.1 概述 (2)2.2 基本性质 (3)2.3 研究进展 (4)3 铁电性 (6)3.1 自发极化 (6)3.2 电畴 (7)3.3 电滞回线 (7)3.4 铁电体的介电常数 (8)3.5 压电性 (8)3.6 晶体结构和铁电体的分类 (9)3.7铁电相变 (9)3.8 反铁电性 (10)3.9 铁电性的应用 (10)浅谈铁电性[摘要]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个部分主要阐述了电介质的极化,其中包括了电介质的极化机制、克劳修斯-莫索提公式、极化弛豫和极化灾变等方面。
第二个部分主要介绍铁电材料。
最后一个部分对铁电性进行论述,其中包括自发极化、电畴、电滞回线、铁电体的介电常数、压电性和晶体结构和铁电体的分类等方面。
1 电介质的极化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显示电性的现象。
在电场的影响下,物质中含有可移动宏观距离的电荷叫做自由电荷;如果电荷被紧密地束缚在局域位置上,不能作宏观距离移动,只能在原子范围内活动,这种电荷叫做束缚电荷。
理想的绝缘介质内部没有自由电荷,实际的电介质内部总是存在少量自由电荷,它们是造成电介质漏电的原因。
一般情形下,未经电场作用的电介质内部的正负束缚电荷平均说来处处抵消,宏观上并不显示电性。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束缚电荷的局部移动导致宏观上显示出电性,在电介质的表面和内部不均匀的地方出现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极化,出现的电荷称为极化电荷。
这些极化电荷改变原来的电场。
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比真空电容器的电容大就是由于电介质的极化作用。
1.1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①电子极化,是在电场作用下原子核与负电子云之间相对位移,它们的等效中心不再重合而分开一定的距离l形成电偶极矩p e=el(l由负电中心指向正电中心,e是电荷量,见电偶极子)。
当电场不太强时,电偶极矩p e同有效电场成正比,p e=αe E ,式中αe称为电子极化率。
②离子极化又称为原子极化,是在正负离子组成的物质中异极性离子沿电场向相反方向位移形成电偶极矩p a。
p a与有效电场成正比,p a=αa E,αa称为离子极化率,这两种极化都同温度无关。
③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某些电介质分子由于结构上的不对称性而具有固有电矩p。
在无外电场时,由于热运动,这些分子的取向完全是无规的,电介质在宏观上不显示电性。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每个分子的电矩受到电场的力矩作用,趋于同外场平行,即趋于有序化;另一方面热运动使电矩趋于无序化。
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外电场下,两者达到平衡。
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也可以引入取向极化率αd描述,当电场强度不太大而温度不太低时,,k是玻耳兹曼常数,T是热力学温度。
这种极化同温度的关系密切。
④界面极化,由于电介质组分的不均匀性以及其他不完整性,例如杂质、缺陷的存在等,电介质中少量自由电荷停留在俘获中心或介质不均匀的分界面上而不能相互中和,形成空间电荷层,从而改变空间的电场。
从效果上相当于增强电介质的介电性能。
电介质的极化是这四种极化机制的宏观总效果。
1.2 克劳修斯-莫索提公式在介质内部,作用于分子或原子的电场不单是外加的宏观电场E(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产生的总电场),还应包括电介质内部所有其他分子的电矩p产生的电场。
作用于分子或原子的这种电场叫做有效场(或局部场)。
对于偶极子的无规排列或对于纯立方阵排列晶体,有效电场,P为电极化强度,称为洛伦兹有效场。
由此可得出关于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εr与分子极化率α的克劳修斯-莫索提公式,式中N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对于非极性分子的电介质,这一公式与实验符合得相当好,但它不能说明强极性分子的行为。
实验上可根据测定的εr由此式确定极化率α,对于弱极性电介质,可由它确定极性分子的电偶极矩。
1.3 极化弛豫电介质的极化是一个弛豫过程,从施加电场到达极化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滞后的时间用弛豫时间τ描述。
电子极化和离子极化的时间非常短,而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与热平衡性质有关,界面极化与电荷的堆积过程有关,它们则有较长的弛豫时间。
极化弛豫现象造成电介质内部电位移D和场强E具有一定的位相差,是引起电介质损耗的一个原因,研究极化弛豫可获得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1.4 自发极化普通的电介质当场强不太大时,P同E成正比关系,场强回到零时,极化也为零。
然而也存在一些电介质在一定的温度下,当外电场撤离后仍有一定的极化,称为自发极化。
自发极化不能被外电场反转的电介质称为热电体,自发极化可被外电场反转的电介质称为铁电体。
在铁电体中极化强度同电场的关系构成电滞回线。
电滞回线表明铁电体中存在电畴,它是一些具有正负极性的自发极化区。
铁电体中一般包含若干个电畴,相邻电畴的边界称为畴壁。
对于单晶体的铁电体只有在足够强的电场下,电畴都沿外电场取向而成为单畴结构。
铁电体也存在一临界温度(称为铁电居里点)。
当铁电体的温度高于此温度时,铁电性消失,铁电相成为顺电相。
1.5 极化灾变极化灾变是指在某些临界条件下,极化变得很大,此时由极化引起的有效场比晶体中作用在离子上的弹性恢复力增加得更快,导致离子从平衡位置移动的不对称性,引起点阵的畸变,位移型铁电性的出现就与一定温度下点阵对称性的降低有关。
极化灾变是引起铁电性的原因。
2 铁电材料2.1 概述铁电材料,是指具有铁电效应的一类材料,它是热释电材料的一个分支。
铁电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已成为凝聚态物理、固体电子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由于铁电材料具有优良的铁电、介电刀、热释电及压电等特性,它们在铁电存储器、红外探测器、声表面波和集成光电器件等固态器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这也极大地推动了铁电物理学及铁电材料的研究和发展。
目前,世界上的铁电元件的年产值己达数百亿美元。
铁电材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家族,目前应用得最好的是系列。
但是由于铅的有毒性及此类铁电材料居里温度低、耐疲劳性能差等原因,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开发新一代铁电陶瓷材料己成为当今的热门问题。
铁电材料具有的特点是不仅具有自发极化,而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自发极化偶极矩能随外施电场的方向而改变。
它的极化强度P与外施电场强度E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与铁磁材料的磁通密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曲线(B-H曲线)极为相似。
极化强度P滞后于电场强度E,称为电滞曲线。
电滞曲线是铁电材料的特征。
即当铁电晶体二端加上电场E后,极化强度P随E增加沿OAB曲线上升,至B点后P随E的变化呈线性(BC线段)。
E下降,P不沿原曲线下降,而是沿CBD曲线下降。
当E为零时,极化强度P不等于零而为P b,称为剩余极化强度。
只有加上反电场E H时P方等于零,E H称为铁电材料的矫顽电场强度。
CBDFGHIC构成整个电滞曲线。
铁电晶体是由许多小区域(电畴)所组成,每个电畴内的极化方向一致,而相邻电畴的极化方向则不同。
从宏观来看,整个晶体是非极化的,呈中性。
在外电场作用下,极化沿电场方向的电畴扩大。
当所有电畴都沿外电场方向,整个晶体成为单畴晶体,即到达图上饱和点B,当外电场继续增加,此时晶体只有电子和离子极化,与普遍电介质一样,P与E成直线关系(BC段),延长BC直线交P轴于T,相应的极化强度Ps即为该晶体的自发极化强度。
在某一温度以上,铁电材料的自发极化即消失,此温度称为居里点。
它是由低温的铁电相改变为高温的非铁电相的温度。
典型铁电材料有:钛酸钡(BaTiO3)、磷酸二氢钾(KH2PO4)等。
过去对铁电材料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压电性、热释电性、电光性能以及高介电常数。
近年来,由于新铁电材料薄膜工艺的发展,铁电材料在信息存储、图像显示和全息照像中的编页器、铁电光阀阵列作全息照像的存储等已开始应用。
2.2 基本性质钛酸钡铁电材料晶体结构示意图铁电体是这样的晶体,其中存在自发极化,且自发极化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取向,在电场作用下,其取向可以改变。
故自发极化是铁电体物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极化是一种极性矢量,自发极化的出现在晶体中造成了一个特殊方向。
每个晶胞中原子的构型使正负电荷重心沿核方向发生相对位移,形成电偶极矩。
整个晶体在该方向上呈现极性,一端为正,一端为负。
因此,这个方向与晶体的其它任何方向都不是对称等效的,称为特殊极性方向。
在晶体学32个点群中,只有10个具有特殊极性方向,这十个点群称为极性点群。
晶体在整体上呈现自发极化,意即在其正负端分别有一层正的和负的电荷。
束缚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晶体内部与极化反向,称为退极化场,它使静电能升高。
在受机械约束时,伴随着自发极化的应变还将使应变能增加。
所以均匀极化的状态是不稳定的,晶体将分成若干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部电偶极子沿同一方向,但各个小区域中电偶极子方向不同。
这些小区域称为电畴或畴。
畴之间的界叫畴壁。
畴的出现使晶体的静电能和应变能降低,但畴壁的存在引入了畴壁能。
总自由能取极小值的条件决定了电畴的稳定构型。
铁电体的极化随电场的变化而变化,极化强度与外加电场关系。
当电场较强时,极化与电场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在电场作用下,新畴成核长大,畴壁移动,导致极化转向。
在电场很弱时,极化线性地依赖于电场,此时可逆的畴壁移动占主导地位。
当电场增强时,新畴成核,畴壁运动成为不可逆,极化随电场的增加比线性段块。
当电场达到点时,晶体成为单畴,极化趋于饱和。
当电场进一步增强,由于感应极化的增加,总极化仍然增大段。
如果趋于饱和后电场减小,极化将沿着曲线减小。
当电场达到零时,晶体在宏观上仍为极化态。
线段所示的值即称为剩余极化。
将线段延长与轴交于,线段即是自发极化。
当电场反向,极化沿着曲线移动,直至达到另一极化最大值。
EH代表的电场是使极化等于零的电场,称为矫顽场。
晶体的铁电性通常只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当温度超过某一值时,自发极化消失,铁电体变成顺电体。
铁电相与顺电相之间的转变称为铁电相变,该温度称为居里温度或者居里点。
晶体结构是铁电体物理学的基础。
铁电体按晶体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含氧八面体的铁电体,(2)含氢键的铁电体,(3)含氟八面体的铁电体,(4)含其它离子基团的铁电体,(5)铁电聚合物和铁电液晶。
2.3 研究进展一般认为,铁电体的研究始于年,当年法国人发现了罗息盐酒石酸钾钠,场·的特异的介电性能,导致了“铁电性”概念的出现。
迄今铁电研究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20-1939年,在这一阶段中发现了两种铁电结构,即罗息盐和系列。
第二阶段是1940-1958年,铁电维象理论开始建立,并趋于成熟。
第三阶段是年到年代,这是铁电软模理论出现和基本完善的时期,称为软模阶段。
第四阶段是80年代至今,主要研究各种非均匀系统。
到目前为止,己发现的铁电晶体包括多晶体有一千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