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实施多年。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层出不穷,这既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又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亲历着新课改的发展过程,体会着它为教学工作带来的可喜的变化。
我深切地感到,与新课改同行,既是我学习反思的过程,更是我成长发展的过程。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新课改带给我的思考。
一、在阅读教学中陶冶性情,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
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1.变换读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自读,课堂上形式多样地反复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接力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
课后开展朗诵比赛,从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创设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配乐配景朗读不失为好方法。
在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第12段里,我用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为背景音乐进行朗读,在急促的音乐中营造紧张气氛,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到主人公在暴风雨来临时那孤独无依,极其恐惧的心理状态,效果颇佳。
3.拓宽阅读空间,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必读书目录,每学期,我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录,指导学
生订好读书计划,每学期读不少于2万字的课外书,读后写出故事梗概、人物分析、片断摘录、心得体会等,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了改变了,思想感情升华了,良好语感形成了。
二、在读书中交流信息,启迪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尤其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常规性评价向鼓励性转变。
教学中我坚持“学生无错”原则,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荒谬的。
从而营造敢想、敢说的氛围。
2.由具体提问向适当点拨转变。
教学文言文《论语六则》时,我组织学生对孔子语录的现实意义进行讨论。
有的学生不赞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说法,理由是复习中特别是在背诵政治、历史答案时,不仅感受不到快乐还特别厌烦。
我点拨学生:是孔子观点已经过时还是我们对孔子所言理解有误?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这句话中的“习”字应指练习、运用、实践。
学以致用又在实践中提高不也是其乐无穷吗?
3.由教师释疑向师生共同探究释疑转变。
教学《醉翁亭记》时,有的学生提出要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改为“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
我不做解答,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坚持要修改的学生提出理由:负者背着东西走累了要歇一下,行者在行走过程中被景色所感染,情不自禁要唱一唱。
不同意修改的同学提
出理由:负者为什么能歌?行者为什么停下来休息,都是陶醉于醉翁亭的优美景色啊!负者因此而忘记了劳累,行者因此而坐下来细细赏景。
通过合作探究,大家达成共识:欧阳修这样描写,更能突出醉翁亭的景色迷人。
教师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愈大,学生的思维就会愈活跃,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才会愈耀眼。
三、在背诵教学中积累语言,厚实知识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落实这些目标。
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和文言文。
本次课改中语文版教材中的古诗和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我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为减轻学生背记的压力,我把文言文单元和现代文单元穿插起来教学,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背诵。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我让学生准备了多个摘记本,把在课文中学到的,在课外书中读到的和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分类
记录下来。
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为一册,分写景状物篇,记人篇,叙事篇等;格言警句为一册,分理想篇、励志篇、惜时篇,交友篇,求知篇等;其他可作为议论文论据材料的,分类整理在不同的观点之下。
并要求学生每天挤出10分钟诵读,做到理解熟悉,以便运用时随手拈来。
四、在练习中提高语文素养,飞扬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在语文练习上去实践,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练出自我。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到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
1.搭建桥梁,沟通生活与写作。
生活中处处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能从一棵小草嗅到春天,能从落叶感受奉献,能从一朵梅花看到坚强……关键是要有善感的心灵。
因此我时常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影视、流行音乐、网络,与其让他们“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如大胆地引入课堂。
从张艺谋的《英雄》到美国大片《特洛伊》,从马加爵的冷酷到任长霞的无私,从周杰伦到s·h·e……这些例子在学生的笔尖底下流淌出来,给作文带来青春与时代的气息。
2.提供舞台,“秀”出自我。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章得到欣赏,都希望自己才华得到展示。
我就极力让他们“秀”出自我。
①创建班刊,每月出版一期,由学生自己编印,人手一册。
②写出自己文集。
期末每个学生收集自己的文章,自己编目录,命名设计封面,然后全班评出一、二、三等奖。
3.诚于佳评,培养信心。
只要我们用“放大镜”来寻找孩子的作文中的优点给予良好的心理音乐,他们的作文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下面摘录一段我写的评语:“真不知道你的小脑袋瓜里怎么有那么多富有哲理的语言,空灵的文字,透过这些温暖的字眼,老
师仿佛看到了你飞扬的思绪。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老师最大的骄傲就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
现在我就很骄傲。
”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语文素养,飞扬自我。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将展现出语文教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