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
当前,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升道德品质、增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水平等几个目标。

制约语文课堂教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填鸭式”、“封闭式”、“强受式”和“分析式”教学,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突破口就在于激活语文课堂。

(一)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
“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有学生用这种怀疑的口吻问这个问题。

论考试得分,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

论学习热情,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外语已经成为某些招聘中必须跨越的门槛。

论学习效率,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速成——它如细雨润物般的耐心已经让快节奏的现代人不能适合。

有人说,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

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境界,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

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的谈吐外,确是没有什么用处。

在探求未知世界上,语文总是被多次质问:“有什么用?”但是,人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心灵世界。

只有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语文会给人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关乎心灵的世界。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的讲授,已不是最重要的。

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

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实话实说》正是
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才让观众感到愉悦。

而教师大多还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在讲台上讲,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学生不喜欢,只有消极抵抗,这个责任不在学生。

比方说开演唱会,观众不愿听,难道能怪观众吗?
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但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

作者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

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明白了这个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三)持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

但也有很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

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水平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花样仅仅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持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从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

但是,作者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升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是为了学生水平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学生的水平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

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持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会持续前进。

(四)语文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语文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

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解决。

如《祝福》第一课时理清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第三课时分析环境的作用。

《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我与地坛》中能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灯》让学生会用象征手法,《雷雨》教学生理解戏剧冲突……
(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

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到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殚精竭虑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

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实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

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使用一种教法或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

要么实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实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剑的战场……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

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虽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使某种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但这也说明更不能在一节课中去培养多种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