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
据发展性原则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 失衡;
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 式;
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 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公正团体法
是柯尔伯格在“杜里尔实验”和“布莱特实验”的 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强调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管理的教育作用,目的是 在创设公正团体中培养团体成员的公正观,努力提高 团体的公正水平,发展团体的民主管理,建立平等公 正的人际关系,给每个人提供参与管理和承担责任的 机会,创造团体的民主风气,形成相互之间的良好感 染,发展团体中的自我教育,保证团体教育法的落实 并取得成效。 此法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广泛运用后,提出了隐性课程 设置与开发问题,这对于发挥学校和教师在道德教育 中的作用颇有意义。
(二) 德育模式的分类
(l)内容型德育模式: 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系统传授在一定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知识和 观点,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施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影 响。 (2)形式型德育模式: 关心品德的形式,轻视品德的内容,强调在德 育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 (3)主知型德育模式: 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 道德概念,发展包括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判断推理 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等在内的道德认知能力。
该模式的缺陷
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 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 忽视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三是阶段理论有缺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 6个阶段,各阶段之间可以出现可逆性;
(5)体谅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克菲尔等,认为在 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体谅别人 ,只要儿童能 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 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6)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 谢弗,谢弗对教 师如何作出道德决定的关注超过考察学生是 如何进行同样的 决定,它的模式可以为那些愿意开始实施道德教育计划教师提 供指导和鼓舞。 (7)价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罗尔德· 库姆斯、米而顿· 穆 克斯、詹姆斯· 查德威克等人,该模式在于 帮助学生学习社会, 学会以一种高度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作出道德决定,准确估 计道德价值。他们提出价值 分析更注重教学法。为了帮助学 生处理解决价值问题,安排了分步程序。 (8)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威尔逊等,针对学 生不具备一般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问题,强 调发展正规教 程的品德教育。
德育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德育专家理 查德· 哈什在《德育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 心、判断和行为过程的方式,包括关于人们 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 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德育模式应当是成熟的德育理论、科学的德 育目标、完善的德育方法、合理的德育结构 和健康向上的德育内容完善的统一体,是在 此基础上的德育方式、方法、策略与过程的 总称。 简言之,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 德与德育理论、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的 某种组合方式。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1.认知发展模式 2.价值澄清模式 3.体谅关心模式
4.社会学习模式 5.集体教育模式 6.社会行动模式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932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第一个系统 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提出了道德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 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他反对相对 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 值。
二、德育模式的研究概况
德育模式上秉抽象理论,下承具体实践,既 是德育理论的范型化,又是具体经验的概括 化,从而构成联结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纽 带和桥梁,因而一直是德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于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有不少学者清醒 地指出,德育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一种方式、形式的探索,更重要的 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则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在长 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 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道德教育范型 (paradigm)。 或者说,是在一定的道德教育原理指导下建 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道德教育程序及其实施 方法的策略体系。
四是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练的作法时却 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二)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理论(The Values Clarification)产生
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出现的最大的道德
教育理论流派之一,被认为唯一一个可以与柯尔伯 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相提并论,对西方道德教育
西方主要的德育模式列举如下: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 伯格等,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儿童认知 判断的能力, 他们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 教育只有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2)社会学习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班杜拉、米切尔 等人。认为品德发展是社会实际影响作用的结果,因而十分注 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 用。 (3)人本主义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 洛等,认为人生来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趋向, 只有尊重人的 发展,施以合理的教育,人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成为健全有 效能的人。 (4)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为美国拉斯、哈明、西蒙等人, 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着的,不能仅传授某种 固定的价值观点, 而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 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派。
代表人物 拉斯思(L.Raths)、 西蒙(S.Simon)、 哈明(M.Harmin)、 凯钦鲍姆(H.Kirschenbaum)
理论假设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 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 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每 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 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 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 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 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 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 动是有意义的。
(一)研究的主要视角
着重研究的几个问题: (1)坚持“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二)研究的热点问题
(1)如何在借鉴西方德育成果的基础上,使我 国的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研究“本土化”。 (2)如何从模式应有的规范上建构德育模式, 而不使之混同于德育流程。 (3)如何介入德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 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 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他说:我 这种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 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的道德问题和 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为 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各个阶 段的道德发展。”(注: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338页。) 可以说,认识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同时认为, 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 行为选择是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儿童不 参与社会活动,不参与道德行为,就不可能进行道 德判断活动,也就不能促进道德发展。
该模式的优点
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 阶段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做出了完整的理 性阐述; 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 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 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 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 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模式概述
德育模式 什么 概念? 如何 分类?
(一)德育模式的概念
• 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 着做的标准样式。 —《现代汉语词典》 模式,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 工作质量和效率。 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
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分为七个步骤:
(1)完全自由地选择;
(2) 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 (3) 对每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 (4) 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 (5) 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
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
三 二 一
道德判断 形式反映 个体道德 判断水平
个体的道 德判断形 式处于不 断发展之 中
冲突的交 往和生活 情境最适 于促进个 体道德判 断力发展
两难故事:海因兹与治癌药
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救得了她。这种药是本城 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该药造价昂贵, 药剂师还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他花200美元买 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这位身患绝症的 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 但他只能筹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海 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 师便宜一点把药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 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 要靠它来赚钱。”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 店,为妻子偷药。
(9)社会行动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 纽暑,他 提出了为了公民的行动而改变课程的主要注 意中心,模式的 目的是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 既要学习有关课程也要参加社会 活动。 (10)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由道德认 知、道德判断、道德行动三大要素构成的,只 有个体同时具 备这三种内在一致的要素,融为一体,他的行为才能是道德的。 为此,德育要根据这三个要素设 计完整的教育规划,研究防 止各种不利影响,使道德知识教学与个体的道德行动相一致。 (11)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提出,必须从知、情、意、行道 德的完整本质出发,强调德育工作的整体性, 把学校德育放 在学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即既注重道德知识教学,也重 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既注重知识 的领会,情感的培养,更 应注重具体的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