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公告类型:审批前公示项目名称:《阳泉市域总体规划(2011~2030)》公示日期:2012年7月13日~8月13日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1.规划背景(1)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发展的战略转型期,转型发展成为“主旋律”,转型和生态是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和时代要求。
(2)国内产业转移由传统的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逐渐转变为“梯度转移”和“跨越转移”共存的格局,为阳泉主动、选择性的承接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省委书记袁纯清在阳泉调研期间提出把全面推进城镇化做为阳泉市转型发展的目标点,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化,“率先全面城镇化”是新时期阳泉面临的战略任务和发展要求。
(4)新时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省、市“十二五”规划出台,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和相关规划的出台都需要编制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加以应对、落实和衔接。
2.现状概况2010年全市总人口136.86万人,市辖区总人口72.22万人,平定县总人口33.53万人,盂县总人口31.11万人,2010年城镇化率为61.92%,城镇人口84.7万人。
阳泉市域面积4569.91平方公里,下辖3个市辖区(城区、矿区、郊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县(平定、盂县),12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20个建制镇。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9.4亿元,排全省第5位。
三次产业结构为1.5:59.5: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141元。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1.规划范围阳泉市域,面积4569.91平方公里,下辖城区、矿区和郊区三区及平定、盂县两县。
2.规划期限规划基期为2010年,近期2011~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三、区域定位、目标与战略1.区域定位京津冀层面: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与京津冀联系密切的特色旅游城市。
太原都市圈层面:东部重要增长极,联系京津冀地区的门户前沿,率先经济转型和全面城镇化的试点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物流节点。
山西层面:山西省东部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
2.城乡目标图景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方向,按照加紧落实“率先全面转型、率先全面城镇化”的要求,构建“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新阳泉。
依托较好的经济基础,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发展战略(1)由封闭走向融合的区域发展转型战略,融入太原都市圈,构建石太经济走廊,建设中部省域门户城市,全面对接京津冀。
(2)由粗放走向集约的城镇化转型战略,走质量优先、中心城市带动的城镇化道路,引导城镇发展空间上“轴带聚合、内聚外联”,促进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协同发展。
(3)由单一向多元的产业转型战略,以传统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多元发展的道路。
(4)由隔离走向一体化的城乡转型发展战略,加快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全民共同富裕。
(5)由忽视环境走向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新城,突出创新引领,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四、发展规模1.人口规模至2030年,阳泉市域总人口达到1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8万人,农村人口22万人。
2.用地规模至2030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23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包含平定县城)规划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盂县县城规划建设用地35平方公里;市域其他镇区规划建设用地2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40平方公里;村庄规划建设用地33平方公里。
3.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总人口145万人,城镇人口98万人,城镇化水平68%;中期2020年总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0万人,城镇化水平77%;远期2030年总人口170万人,城镇人口148万人,城镇化水平87%。
五、城镇体系规划1.构建“三轴、两心、五重点镇”的城镇空间结构“三轴”分别为南北向城镇发展主轴、盂县———西烟西向发展副轴与中心城区———娘子关东向发展副轴;“两心”为市域中心城市(阳泉中心城区)和市域副中心城市(盂县县城);“五重点镇”分别为西烟、梁家寨、河底、娘子关、张庄。
2.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大城市1个,阳泉中心城区,100万人;中等城市1个,盂县县城,30万人;3~5万人的城镇3个:河底、张庄、西烟;0.6~1.0万人的城镇6个:上社、仙人、下社、娘子关、柏井、巨城;小于0.6万人的集镇8个:东梁、西南舁、锁簧、梁家寨、西潘、北下庄、岔口、东回。
3.城镇职能结构综合发展型城市2个,阳泉中心城区、盂县县城;工业发展型城镇2个,西烟、张庄;物流发展型城镇1个,河底;商贸服务型城镇4个,上社、仙人、柏井、巨城;旅游服务型城镇2个,梁家寨、娘子关;农业服务型城镇8个,东梁、西潘、下社、北下庄、西南舁、岔口、东回、锁簧。
4.乡村发展规划(1)重构乡村地区,采取特色小城镇与产业园区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特色农业(旅游业)+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2)促进人口向城市和镇区集聚。
通过向外拓展中心城区用地,积极推进城镇化,中心城区成为阳泉市域的主要人口集聚区。
进一步扩大盂县县城规模。
(3)农村居民点适度撤并,规划中心村39个(不包括乡镇驻地),其中郊区3个,盂县15个,平定县21个。
六、产业发展规划1.以煤为基,提升传统工业门类(1)煤炭循环产业:沿着集约高效、清洁生产的路径,提高煤炭产业生产集中度、机械化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煤炭洗、配、发,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深加工能力。
重点发展节水电力产业;发挥好沁水煤田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利用煤层气;积极发展煤化工多联产技术。
(2)铝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以民用型材、工业用型材及精铝箔、集成电路和阳极材料等为代表的铝精深加工业。
2.技术创新引导新兴产业培育(1)新型材料:依托资源特点,重点发展以煤为原料生产的碳纤维、碳分子筛、各向同性石墨、活性炭以及特种填料等新材料;引导发展新型建材;充分利用好阳泉铝矾土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不定型耐火材料和不烧制品。
(2)特色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综合煤机,大力发展环保设备。
(3)绿色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撑工业新型化发展(1)提升服务层次,发展现代物流业。
(2)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服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方向,明确发展定位,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由电子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产品设计、教育培训以及商务金融等构成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4.构建“一区、两板块、五园区”的工业布局结构一区:一个采煤产业区;两板块:两大城市工业板块分别为阳泉中心城工业板块和盂县城市工业板块;五园区:五大城镇工业园区分别为西烟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张庄煤化工工业园区、河底物流产业园区、杨家庄新型材料工业园区、龙川新型材料产业园区,园区规模控制在3~10平方公里。
5.农业发展规划(1)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积极发展三大农业产业:“小杂粮+蔬菜”、“核桃干果+生态林业”、畜牧养殖。
(2)促进农业、旅游业互动发展。
(3)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七、生态环境规划1.构建指标体系和功能框架引导全域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
2.划定生态功能区,分区提出管制措施和建设要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水源涵养与森林保育功能区、农业与水土保持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
3.“四核、七廊、两圈、一网络、多节点”的生态网络结构,建构城乡绿色空间格局。
4.能源节约,利用生态技术,建设绿色、生态、低碳城乡。
八、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铁路系统规划(1)“四横一纵”的铁路网,“四横”为东西向的朔黄铁路、石太高速客运铁路、石太铁路复线和石太电气化铁路;“一纵”为一条南北向的阳盂南北铁路连通阳涉铁路,贯穿市域,将四条东西向铁路连通。
(2)规划白羊墅、河底、乱流3个编组站,规划阳泉北站、阳泉站2个客运站,规划阳泉、河底2个货运站。
2.市域公路网规划规划形成“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五纵六横”的公路网。
3.公路客运系统(1)规划客运总站2个,为阳泉客运站、盂县客运站,按一级客运站标准建设。
(2)规划重点客运站5个,为平定客运站、河底客运站、娘子关客运站、梁家寨客运站和苌池(藏山)客运站,按二级客运站和三级客运站标准建设。
九、公用设施规划1.市域供水规划(1)中心城区:供水水源近期以娘子关地下水为主。
加快建设滹沱河引水工程、松塔水库调水工程,为中心城区开辟新的水源。
(2)盂县县城:保留现状兴道泉地下水源地,扩建地下温池水源地。
滹沱河引水工程实施后,作为盂县县城第二水源。
2.市域排水规划(1)中心城区:扩建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新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荫营污水处理厂,扩建平定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日。
(2)盂县县城: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到6万吨/日。
3.市域供电规划(1)电源规划:迁址改造、关停电厂3座,新建电厂13座,新增发电容量4419兆瓦。
新增主要电源包括:西上庄电厂、阳光电厂二期、阳煤热电厂、娘子关“以大代小”电厂、河坡“以大代小”电厂。
(2)电网规划:500千伏电网:规划新建500千伏阳泉南变电站,容量2×1000 兆伏安;220千伏电网:规划220千伏公用变电站达到14座。
其中保留现状5座,扩容改造1座,规划新建8座。
十、规划实施1.规划实施的机制创新(1)强化市域总体规划的地位,明确各部门、各级政府的责任与任务。
(2)完善市域城乡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的体制。
(3)推动空间管制的实施,加强重大项目选址的管理。
(4)建立健全规划评价监控、监督检查机制,完善规划决策机制。
2.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1)城乡统筹政策:淡化户籍制度,合理引导城乡人口空间流动;创新土地政策,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2)产业引导政策:建立关键资源的开发预警制度;区分不同的产业类别,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引导;通过设置门槛、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产业空间集聚。
(3)区域协调政策:加快区域交通衔接;协调区域旅游开发;统一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4)加强法规宣传和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