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氧疗及其监测

新生儿氧疗及其监测

新生儿氧疗及其监测
龙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丘惠娴
概述
氧气疗法是用合适的给氧浓度和恰当的通 气方式纠正机体因各种原因引起低氧血症 的辅助治疗方法
指征是持续性动脉氧分压过低, PaO2<6.65kPa(50mmHg)
氧疗的目的是用最低的FiO2保持患儿的 PaO2在 50~80mmHg
PaO2过低,机体缺氧;PaO2过高可引起氧 中毒。
容易出现膈肌疲劳,胸廓软,扩张差。 肺泡数量少,肺泡壁厚,肺毛细血管少,
气道和肺组织发育不良,气道阻力高。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
新生儿低氧血症原因
(一)内科原因 肺透明膜病 、肺炎、吸入综合征(胎粪、羊
水、血、乳汁 )、湿肺 、肺不张、肺出血 、肺 发育不良 、呼吸暂停、纵隔气肿、间质气肿、非 外科性上呼吸道梗阻(小颌畸形、舌后倒、分泌 物阻塞、喉气管软化)、非外科性腹胀 ;先心病伴或不伴心力衰竭 、休克(感染性、低 血容量性、失血性)、红细胞增多症;中枢神经 系统异常(药物、出血、感染、水肿、畸形 )
呼吸膜的面积
正常成年人呼吸膜总面积达70 m2, 安静状态时 仅有40 m2参与气体交换,很大的储备面积。足 月新生儿呼吸膜总面积为成人的3%,储备功能 不足
运动,毛细血管开放数量、程度增加,面积
肺不张、肺气肿、肺叶切除等情况下呼吸膜面 积减少。
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 是指每分种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 量(Q)之间的比值,简写为VA/Q。
肺循环短路
动脉导管开放
卵圆孔分流
肺内动静脉分流
正常人有少量肺静脉血不与肺泡接触而直 接进入肺动脉或体循环,称解剖分流。正 常人解剖性和功能性动静脉分流总量不超 过5%,病理的动静脉分流量可达心排出量 的30%~50%,导致严重低氧血症
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对机体的影响
(一)神经系统 缺氧主要引起脑细胞水肿,严重缺 氧时病变呈不可逆;滞留时引起脑间质水肿、血 管扩张、脑组织酸中毒。表现为神智改变,严重 者有抽搐、昏迷。
(二)循环系统 缺O2和CO2滞留早期引起血压升 高,严重时血压下降,心肌受抑制使心率减慢, 心力衰竭甚至心跳骤停。缺氧、酸中毒引起肺小 血管痉挛,右心压力增高,通过卵圆孔和动脉导 管形成右向左分流,加重低氧血症。CO2滞留还 可扩张血管,使面色潮红,易造成假象。
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对机体的影响
(三)肾脏 因肾血管反射性收缩、肾血流 减少,可发生争性肾功能衰竭。
80.0
83.5
85.0
89.0
92.7
94.5
96.5
97.4
新生儿呼吸生理
氧容量和氧输送必须大于氧的消耗,才能 保证组织有足够的氧,足够的氧含量依赖 于正常的血红蛋白浓度和PaO2
氧向组织的传输取决于血容量、心率、心 功能
新生儿呼吸生理
血氧含量 (CaO2)
动脉血氧含量=血红蛋白结合氧+自由溶解血浆 中的氧
CaO2 = (1.34 x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x SaO2) + (0.0031 x PaO2)
每克血红蛋白携带1.34ml氧; 每mmHg PaO2可溶解0.0031ml/dl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20ml O2/dL
新生儿呼吸生理
氧传输(DO2)
包括氧从肺到达微循环,依赖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氧 含量
新生儿呼吸生理
正常细胞功能依赖于持续不断的氧供,吸入氧通 过肺泡-毛细管膜进入肺毛细血管血液中
肺泡氧压为150mmHg(海平面高度,吸入空气) 静脉血氧压为40mmHg 线粒体中氧压为10mmHg 这种氧压梯度构成氧向细胞传递的动力
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空气 PO2159mmHg PCO20.3mmHg
100%氧。 如果没有空氧混合器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也没有足够时间
将孕妇转送,可按足月儿来给氧复苏。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复 苏时短时间给100%氧可以导致早产儿损害。
(NRP INSTRUCTOR UPDATE, VOL 14, N 2 FALL/WINTER 2005)
在分娩时与新生儿期最佳的氧疗
(NRP INSTRUCTOR UPDATE, VOL 14, N 2 FALL/WINTER 2005)
给氧原则
对于<32周早产儿,为了避免过度给氧,可选择:
在复苏时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如果开始使用正压通气,可使用从空气到100%的氧,没有任何研
究证明开始时使用什么特定的氧浓度是合理的。 逐渐提高或降低氧浓度,使血红蛋白氧合逐渐增加至90%。 如果心率没有迅速增加至>100次/分,则需改善通气策略,用
结论:在新生小猪缺氧损伤复苏后四天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数据提示在缺氧损伤-复苏后 四天存在持续神经递质的改变,而且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来阐明这对新生儿脑发育的影响。
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
给氧方式
鼻导管 面罩 头罩 温箱给氧 双侧鼻塞 持续气道正压 机械通气 体外膜肺 高压氧舱
给氧原则
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儿科学会2005年11月更新 对足月儿复苏时:
如果出现紫绀或需要正压通气,建议使用100%氧。 但是,有研究显示用低于100%氧复苏也可以成功。 如果开始复苏时使用低于100%的氧,如在90秒内无改善,则应改
用100%氧。 如果无条件提供氧气,可使用室内空气复苏及正压通气。
力学上和功能上的恢复
作者: Cheung PY
来源: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8,34(6): 1114-1121
结论:对缺氧的小猪, 用18%、21%和100%的氧气 复苏引起相似的全身和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上和功 能上的恢复。氧化应激指标和缺氧再复氧损伤在 心肌和肾组织提示与用21%的氧气复苏相比,100% 的氧气复苏是次选的,而18%的氧气复苏没有更大 的益处。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新生儿初生时为1,24小时后为0.7-0.8
VA/Q <0.8
肺泡气CO2及O2分压很快与静脉血的CO2及O2分压 达到平衡,流经肺泡的静脉血相当于未进行气体交 换就回到心脏,犹如发生了动-静脉短路。
VA/Q >0.8
肺泡气CO2及O2分压与湿润的空气相等,但由于没 有血流,同样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相当于出现了无 效腔。这种无效腔称为生理无效腔。
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受pH 、2,3-二磷酸甘 油酸( DPG)、体温、胎儿血红蛋白的影响
正常氧解离曲线下PaO2与TcSO2的关系
PaO2(mmHg)
10.0
20.0
30.0
40.0
46.0
50.0
53.0
60.0
70.0
80.0
90.0
100.0
TcSO2 (%)
13.5
35.0
57.0
75.0
新生小猪缺氧损伤后用18%、21%和100%的氧 气复苏后的持续的神经化学改变
作者: Jantzie LL
来源: RESUSCITATION 2008 77( 1 ): 111-120
结果:结果提示在缺氧损伤用不同浓度的氧气复苏后四天 新生小猪受损脑半球和所有研究的氨基酸中(包括:谷氨 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氨基乙酸、天门冬氨酸)有明 显的改变。用100%氧与21%氧复苏相比,显著增加了谷氨 酸和氨基乙酸水平。此外用21%氧与18%氧复苏相比,显著 降低了丙氨酸的浓度。
氧化型辅酶Ⅰ产生O2·-
还破可坏通时过产其生他花途生径四产稀生酸O,2它·的- 几,当个细产胞物膜包被括钙前激列活腺的素磷随脂后酶
可产生O2·-
过氧化氢形成: 2 O2·-+2H+
H2O2+O2
羟自由基形成: Fe2++H2O2
Fe3++OH·+OH-
O2·-+H2O2
O2+ OH·+OH-
缺氧新生小猪分别用18%、21%和 100%的氧气复苏后心肾的的血流动PO2 150mmHg Fra bibliotekO240mmHg
肺泡
血液
PO2 40mmHg
CO246mmHg
新生儿呼吸生理
血液中的氧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小部 分溶解于血浆
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呈S形,当PaO2大于 90mmHg,曲线呈平台,血红蛋白几乎饱和 状态;当PaO2处于低值时,曲线陡直向下, 氧可以迅速释放至组织
换气功能障碍 弥散功能障碍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肺循环短路
呼吸膜的厚度
肺泡内气体与肺泡壁毛细血管之间共有6层结构 (<1 m),构成呼吸膜(respiratory membrane)。
1) 肺泡内表面的液体层及其表面的表面活性物质; 2) 肺泡上皮细胞; 3) 上皮基底膜; 4) 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的网状间隙; 5) 毛细血管基底膜; 6)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新生儿低氧血症原因
(二)外科原因 气胸、膈疝、食管闭锁伴或不伴远端食
管-气管瘘、胸腔积液(脓胸、乳糜胸、血 胸)、先天性大叶气肿、肺囊肿或肿块、 上呼吸道或纵隔或肺肿瘤、上呼吸道梗阻 (后鼻闭锁、声门下狭窄坏死性气管大气 管炎 )
低氧血症病理生理
通气功能障碍 (PaO2下降,PaCO2增高) 阻塞性通气不足 限制性通气障碍
供氧方法
1、鼻导管法:用硅胶导管置于鼻前庭,流量0.3~0.5L/min, 氧浓度较低(约33%),而方法简便,适用于轻症患儿
2、 面罩给氧:面罩紧贴面部或可离开一定距离,氧流量约 1积~蓄2L/min。吸入气体氧浓度约30%-40%,可能使罩内CO2
3、头罩给氧 是较好的供氧方法,FiO2取决于头罩密封程度 和流量,又不防碍观察患儿。供给混合气体,氧浓度能调 节最为理想,用测量仪放在头罩内测定氧浓度,流量用 5须~加8L热/m(in3,2~低34于℃5)L/,mi湿n可化能(使相头对罩湿内度C6O0%2积以蓄上。)吸。入但氧头必 部操作不方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