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广告是否有利于大众消费”,我方认为其判断标准是要看广告是否有健康、稳定地促进了大众消费。
我方的观点是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理由如下:第一:广告往往只报喜不报忧,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信息,节省了消费者寻找商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它所提供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甚至是宣传与质量完全不符的虚假广告,据央视网报道:央视有58%的广告遭到投诉,有25%的广告因虚假宣传而遭到停播。
在这种背景下,广告往往是直接或间接地误导了大众消费。
第二:广告容易引起过度消费的现象,大部分消费者都具有从众、攀比或求异心理,不能理智的对待和辨别广告上的信息,容易受到广告的诱惑而“打肿脸充胖子”。
有的小朋友为了搜集全套的玩具,一口气买了三四份的餐点,因此台湾的麦当劳所送出的儿童玩具早已超过台湾人口的总数。
大众消费过了头,也就成了大众浪费。
第三:广告的话语权只在于厂商,广告商永远是选择帮出钱多的厂商打广告,而不是看谁的产品好,所以往往消费者花了最多的钱却买回了最一般甚至是最差的产品。
此外,因为消费者不能自己选择被广告的对象,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第四:广告要消费者为其埋单。
商家加大广告的投入,要有利润就必须提高产品价格,其广告成本大部分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承担的,就好比厂商戴上了面具来骗我们,还要我们付那面具的钱一样。
据统计在唱片以及化妆品当中,广告的成本就高达了七成,如此“慷慨”的自掏腰包的行为,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又是如何有利的呢?第五:广告易损害产品质量的提升。
不少商家认为只要广告做好就等于质量好,因而对自身产品的质量问题不闻不问。
为了追求更好的广告效应,厂商们还不顾一切的把自己产品的功能效用夸大到极点。
这不仅危害了消费者的权利,使消费者失去对产品的信心,还往往导致商家间忙于打广告战却赚不到利润,无法给员工按时出工资,降低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无法扩大生产和继续研究降低生产成本,阻碍了大众消费的发展。
第四:广告导致信任危机和消费萎缩。
在中国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当中,没有一个人购买价值仅2万元左右的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因为假广告太多了,以至于消费者对广告都抱有怀疑和抗拒心理,已经不相信拍卖者、不相信鉴定者、也不相信出售者,不敢消费,导致消费萎缩。
信用问题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持续4年之久的通货紧缩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和厂商、中国政府之间的严重不信任造成的,对此,广告难辞其咎。
总而言之,纵然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大众消费,提高了其总额,但并没有健康稳定地促进其发展,并不等于有利于大众消费。
因此,我方坚决认为,广告是不利于大众消费的。
1、广告成本大部分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承担,消费者为广告埋单。
2、广告只报喜不报忧,间接误导了大众消费。
广告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信息,节省了消费者寻找商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它所提供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报喜不报忧,甚至是宣传与质量完全不符的虚假广告。
央视投诉数据,中国人都知道“蒙牛”和“三鹿”,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而且目前的广告行业还不是很规范,许多广告名不符实。
而且有些厂商过于依赖广告宣传,实力却不够,难免使广告拙劣,甚至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你想宣传的是什么。
最终使消费者花费在搜寻真实信息上的成本比原来的要更多。
3、广告使大众“打肿脸充胖子”,引起过度消费的现象。
大部分消费者都具有从众心理等,不能理智的对待和辨别广告上的信息,最终把消费变成了浪费。
台湾麦当劳,美国过度消费。
台湾的麦当劳所送出的儿童玩具早已超过台湾人口的总数。
有的小朋友为了搜集全套的玩具,一口气买了三四份的餐点。
在2000年时,美国的信用卡公司,运用了各种的广告手法来刺激消费,使他们的民众贷款。
每户人家贷款的债务,竟高达了三万元的人民币。
女生衣橱里的衣服4、广告的发言权在于厂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钱越多广告打得越响,导致不公平竞争。
广告商永远是选择帮出钱多的厂商打广告,没钱打广告的产品就算再好也得不到人们的青睐。
这就导致了人们花了最多的钱却买来了最差的产品的结果。
(国货与欧美化妆品)5、厂商盲目追求广告效应,忽视对产品自身质量的提升。
商家与商家间的广告战经常对峙不下,不少商家认为只要做好广告,商品的质量不是问题,因而对自身产品的质量问题不闻不问。
为了追求更好的广告效应,厂商们还不顾一切的把自己产品的功能效用夸大到极点。
这不仅危害了消费者的权利,使消费者失去对产品的信心,还往往导致商家间忙于打广告战却赚不到利润,无法给员工按时出工资,降低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无法扩大生产和继续研究降低生产成本,阻碍了大众消费的发展。
6、广告成本大部分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承担,消费者为广告埋单。
广告是按厂商要求打的,带来的利润是厂商口袋里的,广告费却是消费者自己出的。
就好比消费者因为商家的一面面具而花了钱,还要为那面面具付工本费一样。
广告不但鼓励大众消费,花钱买东西,甚至连广告的制作费用,也要我们来掏腰包。
据统计在唱片以及化妆品当中,广告的成本就高达了七成,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厂商戴上了面具来骗我们,还要我们付那面具的钱,这对消费者而言又怎么会是有利的呢?6、广告危害了厂商、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大众没有信心消费,从而导致了通货萎缩的现象。
在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和高效的政府建立之前,广告对于大众消费没有好处,甚至弊大于利。
艺术拍卖会,两万元一幅画没人买在中国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当中,没有一个人购买价值仅2万元左右的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因为大家都害怕有假。
假广告太多了,消费者已经不相信拍卖者、不相信鉴定者、也不相信出售者,造成消费的萎缩。
信用问题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持续4年之久的通货紧缩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和厂商、中国政府之间的严重不信任造成的。
买的东西可能有假、把厂商告上法庭也可能遭到执法机构敲诈、交了公积金也不一定从政府那里得到医疗和养老保证;而消费者可能会恶意拿故意损坏的商品敲诈商家、刁民可能故意拖欠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法院可能让王海那样的告状专业户弄得不胜其扰。
消费者和厂商、政府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导致通货紧缩,再多的广告都没有用,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广告,就象不相信CCTV的新闻节目一样。
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2000年,美国的信用卡公司利用各种广告来刺激消费,那时候每户人家贷款的债务竟高达了三万元的人民币。
从全球范围看来,夸张的承诺和过度的投放,使得广告遭遇信任危机,根据近期盖洛普公司对美国32项职位的公信度调查,广告和广告人的公信度仅为1096,排在倒数第二位,略高于汽车推销员一个百分点。
“一辩”:广告(这里所指主要是商业广告)自其诞生以来,一直担负着宣传任务,我们可以从广告中了解产品性能、功效。
但广告是不是利于大众消费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其一、目前国内的很大一部分人的观念认为:广告宣传的都是卖不出去的产品,要是产品真的好的话,商家干吗要打广告呀?当然,这种观念不一定正确,但也多多少少反应了一些群众的消费理念,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消费者自然不会看中广告宣传的产品,也就不利于消费。
其二、厂家盲目的追求广告效应,反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质量的提升。
很多厂家,一心追求广告效应,认为只要宣传有力,大家就都会来买我的东西,而对商品本身就忽略了,长此以往,必然也是不利于消费的。
其三、由于目前广告行业还不是很规范,所以,很多广告其实是名不符实的。
现在厂家到广告公司做广告,需要提供的资料并不需很多很全,广告只是按照厂家提供的功效予以宣传,而对其本身商品是有这种功效往往没有进一步验证,这就不可避免虚假的出现。
其四、由于厂家依赖广告宣传,但实力又不够,因此很多广告难免拙劣,很多广告人家看了之后还是云里雾里,有的甚至连广告在宣传什么产品也不知道。
这样的广告不仅不利于消费,而且也给厂家造成一定的负担。
其五、由于商家加大广告的投入,必定使成本提高,当然,最终提高的产品的价格,所以消费者并未得利,反而多掏了腰包,这一点也是不利于消费的。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广告,是商家借助媒体向大众宣传自己的产品一种手法,这不仅是对商家,对广大的消费者也是有好处的。
消费者通过广告能了解产品的性能等有关的信息。
但是,做广告有一条最基本的道理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真实。
在我国,虚假的广告比比皆是。
从厂家到广告公司,再到广告明星,到最后的媒体。
没有一个环节对要宣传的产品做一公正的评测。
因此而闹出的笑话不少。
前两年,某某精(一种动物,俗名被用来骂人)的广告横行中国的大江南北。
当有记者到厂里去采访时发现,找遍了整个生产厂区,一只可用来生产的那种动物也没有。
这不是笑话是什么?还有就是我们的一些广告明星们,他们对要宣传的产品一无所知,但在广告是硬是敢说某某某怎么好。
前段时间,一位影视名人在为某制药厂做的小儿口服液时就有这样的一句广告词:我家小孩就一直在喝某口服液。
但有人问起他,他家小孩多大,是否真的一直在喝这种口服液时,他承认,没有此事。
他家小孩从未喝过这样的口服液。
现在我们大多的人非常的讨厌广告,为什么?因为在我国,广告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方式在对广大的消费者强行的灌输一些东西,不管你喜欢与否,每天在你眼前不断的出现,在你耳边不停的念道。
一个好的广告,有创意的广告,我们很难见到,这不是广告人的错。
播放、制作什么样的广告,决定权不是广告公司,而是厂家。
在我国,像《瑞士军刀》这样在国际上拿过金奖的广告,我们在世面上很难看见。
原因是,我们的厂家要的不是拿广告大奖,而是那种“填鸭”式的广告效应。
我曾看过一个资料,全国最好的广告,某某精的广告,在全国排名第一。
然而,同时最不受欢迎,最让人讨厌的广告,也同样是某某精,排名还是第一。
这不是极大的讽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