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运行管理技术(初稿)1 术语1.1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1.2 焚烧指焚化燃烧危险废物使之分解并无害化的过程。
1.3 焚烧炉指焚烧危险废物的主体装置。
1.4 焚烧处置设施指统筹规划建设并服务于一定区域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
1.5 热灼减率指焚烧残渣经灼热减少的质量占原焚烧残渣质量的百分数。
计算方法如下:P=(A-B)/A ×100%式中: P—热灼减率,%;干燥后原始焚烧残渣在室温下的质量,g;焚烧残渣经600℃(±25℃)3h灼热后冷却至室温的质量,g;1.6 烟气停留时间指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从最后的空气喷射口或燃烧器出口到换热面(如余热锅炉换热器、急冷装置)或烟道冷风引射口之间的停留时间。
1.7 焚烧炉温度指焚烧炉燃烧室操作温度。
1.8 燃烧效率(CE)指烟道排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浓度之和的百分比,用如下公式表示:CE=[CO2]/([CO2]+[CO]) ×100%式中:[CO2]和[CO]分别为燃烧后排气中CO2和CO的浓度。
1.9 二恶英类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总称。
1.10 标准状态指温度在273.16K,压力在101.325kPa时的气体状态。
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指在标准状态下以11%O2(干空气)作为换算基准换算后的浓度。
2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2.1焚烧处置设施运营机构应根据处置设施规模和危险废物计划处置的数量,结合处置设施和运营商的综合条件设置。
2.2运营机构可分为经营管理保障机构和处置生产运行机构。
经营管理保障可按处置厂运营需要设置,不作具体的要求。
2.3焚烧处置生产运行机构中的生产管理部门必须与安全、环保管理部门分别独立设置。
安全、环保管理部门根据处置规模可以分设,也可在一个部门内进行分工。
2.4 生产运行管理机构和一线生产组织必须遵守高温工艺条件下、高危险性的生产作业的特殊要求,处置运行一线生产组织应严格按8小时工作制配置必须的倒班生产班组,不得延长每一班次的在岗工作时间。
2.5生产运行管理机构和一线生产组织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2.5.1各机构、组织应有相对专一的职责分工,不应兼有其它职责。
2.5.2各机构、组织上下级关系应明确,上级指令下级必须无条件执行。
2.5.3各机构、组织只对一个上级负责,只执行一个上级的指令。
2.6运营者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聘任处置厂的管理层人员。
管理层人员应根据处置规模、业务范围等因素安排设置。
处置厂至少应设置有厂长、总工程师。
2.6.1厂长负责工厂的全面工作,是处置厂生产、安全、环保的第一责任人。
2.6.2总工程师协助厂长负责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环境污染物排放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2.6.3较大规模的处置厂应设置分管处置生产的副厂长。
2.7处置厂应设置总调度长岗位负责组织指挥处置厂的焚烧处置生产运行。
2.7.1总调度长在工厂设施运行期间应只对厂长负责,有权指挥、调动厂内与生产有关的所有部门的人员及物资,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行。
2.7.2总调度长在生产线出现意外情况时应负责现场处置,直至启动应急预案。
2.7.3总调度长岗位根据处置生产班次,配置具备条件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
每日多班次的生产运行制度必须配置多名对应的人员。
2.8必须设置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包括设备安全运行、消防、危险废物安全操作和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护等。
2.9必须设置专职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
环境保护工作的范围包括废物进厂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监控、生产排放污染物的检测与监控。
协助当地环境监测和环保主管部门对厂区周边环境进行监控。
2.10 处置厂应拥有精通废物分析鉴别、贮存及预处理、焚烧处置及烟气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及热工设备、能源动力保障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岗位设置分工可根据人员情况具体安排。
2.11处置厂应拥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可胜任车间主任和生产班长岗位需要的一线生产管理人员。
岗位设置分工可根据生产线要求及人员情况具体安排。
2.12 处置厂应拥有经过专门培训的有经验的设备维护保养、检修方面的技术工人,设置设备维修岗位。
2.13 处置厂应根据情况设置各一线生产运行、辅助运行、供应保障及后勤服务方面的人员岗位。
其中一线重要岗位的人员必需经过专门的培训。
2.14 处置厂应配置有负责医疗保健、能承担急救任务的医护人员。
2.15 处置厂各机构的负责人必须明确一名(仅一名)代理人,必要时授权代行其职权。
2.16 处置厂重要岗位的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运营者应制订内部培训和上岗证管理办法,经颁发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备案后施行。
国家统一施行行业上岗证管理之后,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 人员培训3.1 焚烧厂应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生产运行、安全防护、事故应急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3.2运营者均应组织相应的人员参加国家有规定的处置设施运行相关人员培训,并通过考核。
3.3 培训要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一般要求①熟悉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②了解废物危险性方面的知识③明确危险废物安全无害化处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④熟悉危险废物的分类和包装标识⑤熟悉危险废物焚烧厂运作的工艺流程⑥掌握劳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使用的知识和个人卫生措施⑦熟悉处理泄漏和其它事故的应急操作程序3.3.2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求①详细掌握工厂各工序环节的技术原理、主要设施设备及运行操作的要点②明确焚烧处置工艺流程的主要技术要求、各岗位的分工及职责③具有组织生产运行、设备设施维护、环境污染监测监控和必要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紧急救护等的综合能力.3.3生产运行人员的培训要求①熟练掌握本岗位操作技能,如废物的装卸,分析鉴别,预处理及贮存、配伍,焚烧处置及烟气净化,工艺污水处理,残渣和飞灰处理,各辅助、保障设施运行等②熟悉本岗位工艺技术原理和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要求③能够在故障、事故发生时进行本岗位的应急处理操作④了解作业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等3.3.4废物运输人员的培训要求①熟悉处置废物运输车辆技术条件②熟知运输路线、路况及危险废物运载技术要求③掌握各类事故应急处理的基本操作要点和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④了解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的使用流程等3.4 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的教材应按培训对象作细化分类,培训内容中应排观摩、实习等内容。
3.5 生产运行人员的培训除课堂教学外,应安排生产实习和必要的现场培训。
不同作业类型的人员应分别进行专业培训,应注意培养应用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6 各类人员经培训完成后,经考核发给培训合格证,作为办理上岗证的必备条件之一。
3.7 处置厂应建设员工教育培训的设施条件,每年应安排相应的经费用于员工的培训、实习及考核等。
4危险废物的接收4.1 处置厂接收处置危险废物应与委托方签订处置服务合同。
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处置任务书也可视为是处置服务合同的一种。
4.2 处置厂应根据设施的规模、能力和所签订的处置服务合同,制订工厂的焚烧处置计划。
处置计划可分为年度和月份计划。
年度处置计划一般可以是动态的,月份计划应详实、确定。
4.3 处置厂在接受委托,签订处置废物服务合同之前,必须先确定废物的背景及特性鉴定的必要信息。
附表1为参考的特性表格,表中提供有关废物的信息。
该表应由委托方填写,处置运营者提供必要的协助。
政府有关部门下达处置任务书之前,也应指定有关责任单位确定废物的背景及特性鉴定的必要信息。
4.4 处置厂在决定接受废物前应分析废物的形态、氯含量、水分、灰分及热值几个与处置工艺及价格有关的特性,作为签订合同和列入计划的处理费用参考。
4.4.1 高热值(4500kcal/kg以上)、流动性的液体可以作为辅助燃料使用,处置价格可相对较低。
4.4.2 处置费用应与水分、灰分及氯的含量成正比,与热值成反比。
4.4.3 具特殊性质(高腐蚀性、剧毒性等)的废物应确定更高的处置费用。
4.5 应用焚烧工艺处置危险废物,应有明确的可接收的准则。
管理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上已明确了废物的范围,焚烧运营者可参考附表2、附表3,建立一些接受委托的标准及限制。
该准则应提供给客户参考,作为是否接受委托的依据。
4.6 应明确告知危险废物运送者,必须确保所送达的危险废物中不含有以上准则不准接收的废物,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4.7 应明确告知危险废物拥有者或委托处置者确认、签订合同接受处置业务后,要以正式书面的形式,保证送往处置厂的废物实物与合同确定的内容完全一致。
当运营者收到承诺后,委托方才能起运废物。
4.8 废物运送到达处置厂后,进厂前应接受必要的预检验。
4.8.1 预检验包括废物的包装形式、包装完好情况、是否夹杂有放射性物质等。
4.8.2 预检验采用目测和手持仪器的方式进行。
4.8.3 预检验通过后方可进入接收程序。
4.9 处置厂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有关规定办理接收废物有关手续。
必须确认每批废物均符合服务合同及处置计划规定的品质、数量。
4.10 危险废物接收时要进行双方代表现场交接,共同核对其数量、种类、标识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是否相符及包装是否密封。
4.11 发现到达实物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不相符时,要通知双方负责人遵照本规范的规定处理,废物暂不得卸车。
4.11.1 发现废物包装破裂、泄漏或其他意外时,处置厂应协助运送者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处理后与运送者协商善后事宜,可恢复包装的部分按程序接收。
4.11.2 发现废物的数量、种类、标识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不相符时,处置厂应通知对方负责人,重新填送《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接到后经确认可按程序接收。
4.11.3废物的数量、种类、标识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不相符,委托方又无法提供与运送实物相符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时,处置厂应拒绝接收,通知委托方由运送者将其运回原地。
4.12 交接双方必须根据交接情况认真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规定的运送登记卡,并签字确认。
4.13 处置厂应妥善保存《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运送登记卡、查验及意外情况处理纪录等危险废物接收有关文件,并定期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
4.14 查验核对后的废物应进行称重计量。
废物称重应整车进行,不同类别的废物不应混装。
特殊情况必须混装时,须经双方事先确认。
混装的到厂废物应经整车计量后,卸去一种废物再进行整车计量。
4.15 计量的数量应为含包装物、减除运输车辆的重量后的废物重量。
计量的数量须经双方确认,在接收的相关文件上签字。
4.16 废物称重计量后,运输车辆应直接进入指定的卸车区,不得在厂区其它处停留。
焚烧厂区内应设置废物进厂专用通道,并设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路线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