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四季饮食区别差异

一年四季饮食区别差异

四季饮食搭配指南中医讲究“阴阳”“五行”,十分重视气候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古代除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外,并将农历六月称为长夏溽暑季节,从而就有了四季五补之说。

具体讲,木、火、土、金、水五行与春、夏、秋、冬各季相对应,形成了四季五补与五行和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关系。

《饮膳正要》里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这就是因时灵活选食的记述。

例如春季,气温变化大,早春期间的饮食构成应考虑热量的供给,除谷类食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

寒冷可以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导致抵抗力降低而致病,所以,早春期间需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虾、鱼、牛肉、鸡肉、免肉等,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能增加人体耐寒的能力。

传统医学还强调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方法,以防病治病,如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清补的方法,中老年人有早衰现象、患有各种慢性病者,可采用平补饮食。

根据四季五补的原则,四季饮食有所差异春季:肝气最旺,肝气旺会影响脾,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

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夏季:夏日炎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适宜清补,饮食调配要以加强脾胃功能为主。

人们经常感到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脾胃功能较差,细粮与粗粮、荤食与蔬菜要适当搭配,多吃果蔬、瓜类、豆类食物。

另外,苦味食物能清泄煮热,以燥其湿,达到健脾、增进食欲的目的。

夏季应少吃生冷食物,因炎热的夏季胃肠功能容易失调,需注意饮食卫生。

长夏季节,气候潮湿,天气由热转凉,五脏属脾,适宜淡补,可食用虫草鸭子、茯苓包子等。

秋季: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适宜平补,注意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燥“是秋季气候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咳嗽、痰少、嘴唇干裂等。

这时人体会有大量水分从皮肤和呼吸中散发丢失,为了保证身体的体液平衡,需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充分摄取,可食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寒邪易伤肾阳,膳食配比中应注意增加产热营养素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的摄入量,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气候寒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此时中老年人最宜滋补。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老年人其他慢性疾病,但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人体易出现负氮平衡。

另外,还有四季皆宜的饮膳,如豆蔻馒头、茯苓包子、银耳羹、健脾抄手、银耳鸽蛋、粳米粥等。

只要我们遵照四季五补的理论来安排膳食,就会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根据上述理论简单概括摄食规律如下:春=肝=减酸多甘夏=心=减苦多辛长夏=脾=减苦多咸秋=肺=减辛多酸冬=肾=减咸多苦相生学说:养肝强心,养心强脾,养脾强肺,养肺强肾,养肾强肝。

相克学说:肝酸克脾甘,脾甘克肾咸,肾咸克心苦,心苦克肺辛,肺辛克肝酸。

如肝盛伤脾,脾盛伤肾,肾盛伤心,心盛伤肺,肺盛伤肝。

具体运用如下:春季:避免肝气亢进,产生脾胃疾病,要求多进甘甜之物,少吃酸物,因为酸入肝。

要顺应“春生”的季节变化,膳食要“升补”,可用人参米肚、陈皮香鱼、香菇芍汤等。

根据“五行忌”,春季不能吃狗肉。

夏季:避免心火过旺,饮食要少进甘苦之物,多进辛味,以养肺气。

而顺应“夏长“的季节变化,膳食要”清补“”淡补“(长夏季节),可用雪花鸡汤、冬瓜盅等。

根据”五行忌“,夏季不宜吃动物的心脏和牛羊肉。

秋季:避免肺气亢盛,饮食要少进辛味,多进酸味,使肝气健旺,不受邪侵。

要顺应“秋收“的季节变化,膳食要”平补”,可用二仁全鸭、参麦团鱼等。

根据“五行忌”,秋季不宜吃动物肺脏。

冬季:避免肾气亢盛,产生心脏疾病,饮食要求多进苦,少进咸。

《内经》记载:“咸入肾”。

要顺应“冬藏”的季节变化,膳食要“温补”,可用附子羊肉汤、乾坤蒸狗、福禄砂锅等。

根据“五行忌”,冬季勿食猪羊肾。

饮食与保健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增强,人们对于饮食更为关注,单纯吃得饱已经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如何能吃得好吃的健康已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

现代的大学生生活都不像以前的那样,很多时候都是懒懒散散的就过去了,在饮食上面更是简单,不会考虑营养价值和对自身的影响。

所以很多人在大学的时候就为自己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饮食得当助美丽。

食物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

饮食的要点就是:合理偏食为健康充电,缺啥补啥;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

还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

饮食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有丰富的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适量的食物纤维,用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

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

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必须微量元素和水。

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源来实现。

科学饮食是非常有讲究,根据现代医学概念,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饮食方法应具备:早餐宜早:人体经过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进食,精神才能振作,因此早餐宜早。

宜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助于唾液分泌,帮助消化,且能减轻胃的负担。

宜暖:俗话说:“一热三解”,暖食味道好。

中医认为,胃喜肯恶寒,寒易伤脾胃。

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均宜适量,应利于胃的消化、吸收;否则,会造成腹疼、呕吐、腹泻等病症。

宜少:在日常饮食中,少吃多滋味,忌暴饮暴食,要做到善食还要善节。

宜软:坚硬的食物难以消化,尤其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饭菜应以烂熟为好。

宜淡:中医认为,多食咸,伤心伤骨;多食辣,伤肝伤脉;多食酸,伤脾伤筋;多食甜,伤肾。

因此,节制饮食,多吃淡味,于健康大有益处。

宜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制品有利健康,也不易发胖;常吃素食,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宜坐:饮食保健专家指出,边走边吃,不卫生;蹲着进食,不利于消化。

因此,坐着用餐,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宜静:用餐时,宜安静地品尝美味;而谈笑进食,非常容易呛咳;哭着用餐,或者生气吃饭,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非常大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

(l)合理分配三餐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

最好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

如果一天吃l·斤粮食的话,早晚各吃3两,中午吃4两比有些合适。

(2)荤、素搭配适当荤食中蛋白质、钙、磷及脂溶性维生素优于素食;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优于荤食。

所以,荤食与素食适当搭配,取长补短,才有利于健康。

(3)不挑食和偏食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各种食物供给的,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

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营养如何丰富,也不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因此,在饮食中,不可长时间挑食或偏食。

(4)不暴饮暴食俗话说:“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暴饮暴食不仅能破坏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和急性胰腺炎,且由于隔肌上升,影响心脏活动,还可诱发心脏病等,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发生生命危险。

所以,任何时都不要大吃大喝、暴饮暴食。

一年当中,由于四季的气候不同,存在着春温、夏热、暑湿、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等不同特点,人的生理、病理也会受到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在健康的情况下还是在疾病过程中,都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与气候相适应。

春季阳气生发,人的精力也易于奋发,好像只有外长之势而无内藏之功,易发生热性传染病。

因此,春季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之物,应当选食一些鸭梨、橘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

常食绿豆汤、绿豆芽,取其清淡、甘凉,以免积热在内。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华实,身体热量不易外散,有中暑的可能,所以饮食宜甘寒、清淡,多食新鲜蔬菜。

暑热兼湿之时,汗出易多,使人常易贪食生冷、寒凉之物,过食则伤脾胃。

因此,在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更不可多食油腻厚味,饮食宜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选食西瓜、冬瓜、绿豆汤、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饮等,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

凉拌苦菜可防止肠炎;海带丝凉拌更适合老年,既化痰去湿又可增加锌、碘,预防癌症。

此外,还可常吃绿豆粥、荷叶粥、薄荷粥。

在盛夏季节,平日阴虚的人,即使常服参、茸等温补之品者,也应减服停服。

秋季气候由热转凉,处处有干燥的征兆,人体也同样有燥感,如鼻干、口干、皮肤干,甚至干咳等。

此时的饮食不要过分清淡,应适当增加些油腻,常饮银耳汤、梨汁及其它果汁,尤其是梨汁。

一般多在午饭后或午觉后喝,以养肺阴。

冬季水冰地冻,万物闭藏,这时就应去寒就温。

饮食上宜多食肉、蛋、枣、仁之类。

天寒季节,血流缓慢,血液变得粘稠,抗病能力减退,所以少饮些酒和喝些附子羊肉汤是有利于身体的。

有高血压的病人,冬季可常服些山楂水。

合理的烹调是增强食欲,保证营养不被破坏的关键。

那么正确合理的烹调方法是什么?(l)主食的烹调淘米时要轻洗,不宜次数太多,也不宜用力搓,以减少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丢失。

对于存放过久的米,则要多淘洗几遍。

米的吸水率在浸泡两小时后最大,所以,先将米浸泡两小时,然后再煮饭为好。

米浸泡后煮饭,不但时间可节省4 0%,米中的维生素B;也只损失35%。

最好采用炯饭或带水蒸饭,如做捞饭,米汤也应当饮用。

煮饭、煮粥、煮豆、炒菜、都不宜放碱,因为碱容易加速维生素C及维生素B;的破坏。

(2)蔬菜的烹调选购新鲜的蔬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有些多,如蔬菜存放过久,则营养素会大量丢失。

蔬菜宜先洗后切,烹调之前现切,这样可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切菜时一般不宜太碎,可用手拉断者,尽量少用刀,因为铁会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

炒菜时要急火快炒,避免长时间炖煮,且要盖好锅盖,防止溶于水的维生素随蒸汽跑掉。

炒菜时应尽量少加水,煮菜时应先将水烧开,然后再放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