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众所周知,中日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基本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与中国进行了大量的交流活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筷子的使用也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连日本的岁时食俗、调味方法都与中国节俗的传播分不开。

日本人不太重视饮食。

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认为谈及饮食是低下、污秽的,在日本的神话中,有关饮食的部分很多都与身体部位有关,从千年前更产生了“女体盛”这一典型男尊女卑的餐宴形式,至今依然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级会所出现,所以日本人从深植于根的文化中认为过多的关注饮食是不洁的。

加之在中国思想传入日本时,也接受了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思想,使得饮食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味道更加浓郁。

而中国对于饮食却是有着很深的执着。

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君子为腹不为目”,中国的菜肴每一顿都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烹调的,特别是在宴客的时候,菜色更是体现主人家境和身份的一大象征。

在节日之中,传统食物的准备有时比传统庆祝活动更为人所注意,没有特定食物的节庆是不能展现出气氛的。

比如端午节,在划龙舟之余,分粽子是绝对免不了的,即使是在大学里生活的学生,没有留意龙舟比赛,也会购买粽子“应节”。

其他节日也有相应的食品。

这与日本人在节庆期间更多的关注庆典的活动举行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饮食文化,还特意举办很多不同的比赛,在菜色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还有专属的菜系名称,如粤菜、川菜、上海菜系等八大菜系。

还有“食在广州,味在四川”等俗语。

中日在烹调菜肴时所用的食材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已陆地居多,而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在近海的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但是烹调上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差异。

处于亚洲的人们,或者比较关注中日文化的西方人基本上都能很轻易的分清何种食物是属于中方的,而何种属于日方。

而且能随口就说出日本的一些传统食物,比如寿司、拉面等。

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

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在日本,菜肴的原材料多为大米、鱼介、海藻类,与中国的差异非常大。

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鱼类。

为了保持调制鱼类食品时,鲜味不会流失,日本人更多的使用冷菜,也就是说,日本以生、冷、清淡的饮食品味为主。

这与中国强调的食物必须煮熟才能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深深的冲突。

因此,对于烹调的过程中日也是有所不同的,为了保持食物的原味,日本人喜欢就地取材,在获得新鲜的鱼介之后尽量不加工,仅蘸佐料直接食用,对于一些必须以火烹煮的食物才采用热食的方式,比如说拉面。

所以习惯了冰鲜、风干食品,和炒、炸、焖等十几种复杂烹饪方法调制食物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难以习惯日本的生冷食物的。

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

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

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从待客方式、菜肴的烹饪方法及见面时的问候语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应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

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

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

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

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

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

即使饭后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太浪费了。

“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 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

此为差异之一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昧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

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

同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文化”。

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

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

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而有的中国菜肴为了翻译起来简练,干脆采用音译三、佳肴还需美酒配中国的酒与茶同样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

中国人请客吃饭,除了准备丰盛的饭菜外,更是大设佳酿良液,劝酒畅饮,甚至逼酒,不醉不归,以示诚心。

酒还另有妙用,烦劳一天,适量饮酒,便可化解疲劳,疏通筋脉。

古今人物更喜以酒消愁,千古诗篇中,国事家事天下事与酒亲密纠缠,有"诗酒不分家"之说。

中国酒类之多冠盖四海,大致可分为白酒、黄酒、啤酒、果酒、料酒等,具体品种无以数计。

单就名酒而言就不下300种。

日本酒类也不少,清酒闻名遐迩,从味道说,有甜辣两种;从等级说,有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种,大概都在15度上下。

最有名的清酒有"大关"、"菊正宗"和"富久娘"等,京都的"月桂冠"、广岛的"醉心"和秋田的"太平山"也不错。

日本人很喜欢喝酒,尤其在晚上,每天下班后,大都要喝一杯后再回家,直接回家的人也要在家喝一杯,而且往往与中国人一样边吃边喝;而不似西方人的有时不吃也喝,干喝不吃。

许多日本公司的职员,每周要有三四天在外面喝到深夜,方才如倦鸟归巢;因此也才有了没有酒也便没有日本的现代化之说。

但是,日本人不胜酒,喝的并不多,他们喜欢饮酒放歌,有时表现出日本人的豪放性格,有时流露出凄凄痛楚的浓厚民族色彩。

酒的作用更表现在交易场上,饮酒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真正目的却在谈生意上。

日本人的喝酒,却又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

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

在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干杯时的心态,是无意为之而不得已为之;所以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对酒后的失态,日本人仍不会真正地感到脸红;对酒精作用下的言行,也并不抱着应有的责任感。

因为日本的文化中,现在和将来都大约都不会产生这样的约束内容。

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尖锐的对照.四、在打招呼方面有差异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吃了吗?”,一些同本人往往对此困惑不解:怎么?已经上午十来点了,人家还能不吃饭吗?而日本人见面时通常会说“天气真好呀”,对方回答“是呀,天气真好”。

我们中国人听了往往不以为然:真是明知故问,没话找话。

五、待客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

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即使谁说“去吃饭吧”,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的,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

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饭通常也只吃一碗五、六百日元的面或“盒饭”了事。

此乃差异五纵观上述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究其原因,与两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封建主义起着主导作用。

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了温、良、恭、俭、让的民族风貌与世态人情。

翻一翻《礼记》的《内则》与《曲礼》篇,便可以清楚地知道,远在那个年代,中国人举凡进食的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都已有明晰的总结和具体的守则。

这些礼仪伴随着农耕文化的成熟而日臻完善,成为中国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由此产生了许多吃的学问。

自古以来,中国的美食家层出不穷,有名人,也有平民百姓。

如苏轼的“东坡肉”,麻婆发明了“麻婆豆腐”,各个朝代产生了林林总总的名吃.日本至平安时代,崇中媚华,只要是唐朝的东西,大都会赢得平民百姓,尤其得到贵族阶层的崇尚和效仿。

可以说,中国的食文明对日本人吃喝之道的形成,起着卤水点豆腐般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得来不易的人家的好东西,一旦到手便绝对不肯轻易放弃。

明治时代开始,随着西餐的引进,不但使日本料理的面目大为改观:而且,食文化领域里的西方文明,也开始在日本列岛上生根、开花、结果。

这使得日本饮食文化的整体素质,既具有东方之美,又饱饮了足够的人类现代营养。

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但是,由于日本地域狭小,物产不丰,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统治者的目光主要瞄准对外扩张和经济发展上,很少顾及吃了。

因此,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节约”、不奢侈的习惯,以至有了闻名世界的“美名”——“小气”。

近百年来,内优外患的国情,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由长期领先变为明显滞后。

中国的饭菜虽然还足那么令人叫绝,但整体素养却令人不敢恭维了。

一些中国饮食文化的遗产和习性,在我们邻居日本那里保存得完好无损并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日本,你可以随处享受到日本普通家庭的饮食礼仪的快慰。

家庭主妇做好饭菜之后,喊家人将餐桌团团围住,全家人对饭菜鞠躬道:“我领受了,并拿起筷子开始用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