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
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
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
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
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
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
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
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
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
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身要求准确的特点。
地理思维需要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
比如对“季风环流” “城市热力环流”的教学通常存在一个难点:到底什么时候是季风气候?什么时候是城市热力环流?如果我们通过条件的追加来完善知识结构,就是培养地理思维的一种方法、手段。
2.在综合分析中拓展深化概念学会关联各要素,追加各种要素在地图上加以综合。
综合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通过对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的成因分析,将各种影响要素在图上进行叠加,然后进行分析。
自然带是在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由于风带气压带直接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因此,在不同纬度水热的组合中,风带气压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荒漠与副热带高压都是一一对应的。
洋流是影响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伸展,热带荒漠直逼大陆西岸,中纬度自然带西岸偏高、东侧偏低,都与寒暖流的分布影响有关。
此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和成因,以及与陆地自然带的关系。
3.从概念的演绎、概念群的建立中培养思维概念群的建立可以通过概念的延伸来实现。
通过条件的追加或细化,将一级概念延伸出二级概念、三级概念……;在同一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视角,联系出并列的同级别的概念。
这样,就通过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视角、不同级别的概念共同构建起起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
比如,“热力环流”这一标题,可以分解为“热力”、“环流”两个级别的概念。
两者的逻辑关系是:要掌握“热力环流”必须先理解“热力差异”,而“冷热不均”又可以从“太阳辐射”的角度去审视它;要掌握“环流”必须先理解“冷热差异”的产生的空气运动。
还引出低气压、高气压、空气水平运动等等概念,形成了有联系的概念群,显然,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通过概念的演绎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达到思维的有序化。
4.概念教学几点做法(1)学会抓,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
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分析疑难点。
我们可将“热力环流”分割成“热力”“环流”,什么是热力,什么是环流。
(2)实地观察: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
如从学生的野外烧火的实验,或拿酒精灯放在教室门口,或让学生观察火苗方向,还可指着窗户外的烟囱正在冒烟的现象,通过这些事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可向学生分别提出这样的问题:近地面地区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热的地方空气上升?而冷的地方空气下降?为什么为什么热的地方空气气压低?而冷的地方空气气压高?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纸片在点燃后为何会上升,而又在四周落下。
启发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认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这一事实,归纳得出地表热力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小结:热力、环流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以地面、高空为参照建立起来的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它不仅仅确定了大气运动的一个空间概念,而且它的本质特征昭示了大气的运动特征。
(3)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
如热力环流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讲述地理热力环流原理就要抓住冷热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分析,着重强调其成因。
然后归纳总结气压分布特点和气流的运动特征和对天气状况。
1.气压分布特点:在水平方向上,受热的地区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在垂直方向上,受冷的地区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
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弯曲的,受热的地区向高空凸出,受冷的地区向低空凸出。
在冷热均一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平行的,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2.气流运动特点:受热的地区,空气上升。
而受冷的地空气下沉。
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北半球低气压逆时针辐合,高气压按顺时针辐散。
3.对天气的影响:受热的地区湿热空气上升降水多,而受冷的地区空气下沉降水少。
(4)类比法: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相似概念、原理的类比迁移。
如:大气环流,季风环流等。
要利用与热力环流原理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以获得新的启迪,发展思维的变通性,能用热力原理分析解释热力现象,以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还有哪些地方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在城市之间,海陆之间,山谷之间,乃至高低纬之间存在热力差异。
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让学生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等。
在学习了热力环流基础知识后,学生就能够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②矛盾概念,如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
对流运动中的空气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低气压、高气压。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如地理循环、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三个概念,具有包含关系。
如掌握了热力环流之后要去学习掌握更复杂的大气环流的形成时也就容易多了,教师只需利用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这一原理,推导两极地区和赤道地区高低空的气压差异,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用左右手法则判别高低空空气运动的偏向,然后对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稍加解释,学生就能通过自学看书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了解大气环流,可联系其它的地理循环如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水循环等。
所以,地理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背诵、记忆,而是一种感悟。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
三、原理教学地理原理体现了一般性规律,它反映了最基本的地理特征;因此,存在着一个需要我们去演绎、挖掘的空间。
比如“热力环流”原理的策略可以分如下几步进行。
1.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
讲述地理热力环流原理时,我运用比较法进行比较归纳。
如下表:比较气压分布特点、气流的运动特征和对天气状况气压分布特点气流的运动特征天气状况不同点近地面高空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受热的地区低气压高气压空气上升低压向高压降水多受冷的地区高气压低气压空气下沉高压向低压降水少相同点由热力原因引起通过对受热的地区和受冷的地区从气压分布,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等列表综合比较后教师的归纳说明:(1)气压分布特点:在水平方向上,受热的地区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在垂直方向上,受冷的地区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
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弯曲的,受热的地区向高空凸出,受冷的地区向低空凸出。
在冷热均一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平行的,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2)气流运动特点:受热的地区,空气上升。
而受冷的地方空气下沉。
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北半球低气压逆时针辐合,高气压按顺时针辐散。
(3)对天气的影响:受热的地区湿热空气上升降水多,而受冷的地区空气下沉降水少。
教师引导学生还可综合归纳得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线分布规律:高高低低(低气压向低空处凸出、高气压向高空处凸出)。
在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知识后,要去学习掌握更复杂的大气环流的形成时也就容易多了,让学生与大气环流形成原理图相比较,有哪些相似性和不同点,其原因是什么?教师只需利用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这一原理,推导两极地区和赤道地区高低空的气压差异,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用左右手法则判别高低空空气运动的偏向,然后对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稍加解释,学生就能通过自学看书,学生联系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这样通过比较不仅培养了了学生的比较能力,还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
2.实例体验,问题感受借助直观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材料,增强直接感性认识,使抽象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我在热力环流知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预先做了一个实验,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些柴禾,纸屑,打火机一个。
目的是观察冷热不均,带来的空气运动情况,让学生懂得地区间冷热不均造成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引起水平气压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