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体系建设的对策

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体系建设的对策

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体系建设的对策
摘要:国内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地发生,直接影响到城市安危和市民日常生活及生产。

因此城市防洪除涝工作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确保城市居民正常工作及生活的根本保障,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提出了相关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措施
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

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

因此尽快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只有两套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即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堤坝可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威胁,完善的排水管网可解决重现期内的暴雨径流。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分别属于水务与市政两个专业,在学术研究上,两者也分属于水力学课和城市给排水学科。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防洪与排水分属两项专项规划,是在用地布局完成之后所做的专业规划。

每一次城市内涝,下水道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暴雨强度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水设施老化,地下工程改造难度大,等等。

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但要究其真正的原因,我们必须从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防洪排涝及排水系统中整理分析。

首先需要弄清城市洪涝灾害的性质及其防御体系的概念。

二、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造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

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

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
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虽然国家有众多与防洪排涝相关的法律、规范,但往往由于现状和经济因素、意识不足,近期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难以抵御高位洪水和大暴雨,尤其是注重防洪,忽略排涝。

城市排涝标准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规范。

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

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

城市新区因为建设速度过快,且“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严重,防洪排涝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

甚至有些新区未待排水设施完全配套甚至未铺设排水管网便投入使用。

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

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三、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措施
1、在城镇体系规划阶段以区域为基础构建防洪排涝体系
作为追求区域整体效益的城镇体系规划,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区域统筹与协调。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及更大区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中,以流域或汇水区域为对象,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构建区域性的蓄滞洪区,建设区域性的防洪排涝及调蓄雨水的工程设施,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从区域范围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

2、在总规的用地功能布局阶段进行防洪排涝安全布局
防洪排涝的安全布局,是指在城市规划中,根据不同地段洪涝灾害的风险差
异,在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合理性的基础上的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度。

防洪排涝安全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1)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洪涝,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

(2)城市建设用地应根据洪涝风险差异,合理布局。

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多样,不同用地的重要性,人员聚集程度不同,受灾后的损失和影响程度不同。

合理的建设布局,能减少灾害损失,也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现代治水观念,必须在城市用地布局中高度重视。

(3)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考虑防洪排涝需要,为行洪和雨水调蓄留出足够的用地。

3、城市地表水(蓝线)专项规划在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地表水是城市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大小小的城市地表水体,汇集和吸纳地表降水,作为一个缓冲,暴雨时期降水不直接汇入到江河,对减轻江河压力有很大作用。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水面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

可见城市水面面积在防洪排涝中具有重要作用。

4、构建合理完善的绿地系统,增强城市绿地的蓄水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绿地系统中的第一特性为生态性。

在绿地系统的生态性中,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涵养水源,蓄水防洪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契型绿地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应从以下几点构建合理完善的绿地系统,增强城市绿地的蓄水功能;
(1)构建绿地系统“点线面”相结合的体系。

在现状城市绿地系统中,绿地布局的破碎化和片段化,使得绿地系统“点”“线”“面”断裂,缺乏连贯性,不能形成绿廊或绿链,每块绿地只能单独作用,绿地生态功能难以发挥。

因此,在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中应当注意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完整的绿地网,增强绿地的蓄水功能。

(2)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避免过分强调绿地的景观功能。

在现状城市绿地系统中,为突出城市景观,城市绿地几乎都高出地面,导致暴雨时城市的雨水不能往绿地里流,而往路上流。

因此,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适当采用“沉降式”绿地设计,可以有效减缓市政管道的排水压力,有效的起到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的作用。

5、在城市建设中减少不必要的硬地面积,发挥土壤的蓄水能力
在城市中除了大量建筑物以外,道路广场地面采用的硬地材料,使得城市中渗水土壤面积极为稀少。

这是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降雨增加城市市政管道排水负担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采用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硬地面积,增加城市中的可渗漏地表面积,充分发挥土壤的渗水蓄水功能,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地面沉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是增强城市排涝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6、不断完善城市排水规划的合理性,管道的设计要符合城市建设和气候变化的脚步
城市雨水泛滥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排水管道设计的不合理性,很多城市为了减少投资和建设周期,老城区将错就错,面对积水现象置之不理,多年不对管道进行改造,导致城市排涝问题严重。

而新城区为了赶建设进度和节省资金,不完全按照国家规范进行专项规划的审批,设计暴雨强度比实际暴雨强度小,重现期不满足要求,城区安排不合理,与老城区无法衔接,上水排不出,下水无处可排,导致整个城市排涝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气候愈发反常,国家已经开始对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更应该重视排水专项规划的合理性,不要将问题留到施工阶段甚至是日后的维护和重建阶段。

总之,我国城市洪水灾害的频繁,要加强我国进行全民防洪意识的教育,服从城市防洪工程安全大局,加大城市防洪排涝项目的争取力度,加快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人人爱护堤防、有效提高城市排洪防涝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冬冬,周念清,江思珉等.城市雨洪径流模型研究概述[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3):132-137
[2]伊学农,刘遂庆,张敬光.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4)
[3]冯凤玲,成杰民,杨圣军.济南市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