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

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能源、基础原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

一、近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我国政府重视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加大投资力度,有利的促进了市政公用及设施的发展。

据统计2000-2009年全国城市公用市政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从1891亿元,增加到9039亿元,十年间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平均为5.86%,近年来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成就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得到了较好贯彻。

但总体而言,投资总量仍然偏少。

他介绍说,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10% 15%的比例,占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3% 5%。

但是,1994年2006年,我国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6%,最高为8%;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6%,最高为3.8%,均未达到合理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跟不上,城市很多应有的好功能无法得以充分体现,城市交通拥堵、内涝等情况比较明显。

各地已经意识到,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必须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和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看,今后5年,仍然是市政公用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都会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国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宏观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传递的强烈信号、各地普遍没有偿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都让人们可以看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孕育无限商机。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规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规划内容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预计在7万亿元左右。

继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效率,力争到2015年,36个大中城市的管网覆盖率达到100%,设市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平均达到85%;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36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大对市政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指导监管,全面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力争到2015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全国铁路、公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在“十二五”期间也将继续加大。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路网62万公里,其中:铁路3万公里、城市轨道1600公里、公路55万公里、高速公路3万公里;沿海港口新增能力23亿吨,万吨级深水泊位517个;新建民用机场54个,改扩建80个;新建输油、气管道3.3万公里。

投资规模约14.5万亿元。

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安国栋透露,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

住建部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7000亿,可能仅次于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

不过,交通只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一个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供水、燃气、热力管网等市政设施不能有效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处理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市政公用设施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十二五”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预计在7万亿元左右。

同时,除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外,全国铁路、公路、机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十二五”期间也将继续扩大。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投资课题组认为,尽管“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将由“十一五”的24.7%下降到16.2%左右,不过“十二五”期间政府出资的预算内投资仍需要快速增长,其占整个投资的比重有望从4%上升到5.2%,约为9.57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测算,“十二五”铁路投资将需要3万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也需要加快,2011-2020,需要投入3.05万亿元,其中1万亿需要政府出资。

因此,市政基础建设既是大机遇,也是大挑战。

挑战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一是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在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工程的体量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二是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带来全新要求,如何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生活的干扰,减少对城市的空气、水、地面、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怎样在施工工艺和材料上更加生态、环保,这方面要做的文章很多;三是来自外部竞争的压力,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政公用行业,给传统的市政公用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就市政公用企业而言,面对当前形势,要想在“十二五”规划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着眼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于依赖政府。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并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同时,企业之间要加强联系,发挥联合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现就市政系统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进行如下阐述。

三、当前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经过50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建设,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一)电力和能源供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绝大多数城市能源主要是煤炭,有的城市还依靠薪柴和木炭;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许多城市缺电,由于缺电拉闸,不少工厂不得不停产,或一个星期只开工三四天工,生产遭到严重损失;缺电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现在电力和各种能源供应充足,能源结构日趋合理,洁净能源越来越成为城市的主要能源,煤炭及煤球已在不少城市绝迹。

目前,全国城镇居民都用上了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100%,天然气供应量也迅速增加。

(二)通讯事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中国电信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普及率由1979年的0.38%提高到现在近乎全覆盖,2/3以上的城市居民家庭拥有住宅电话。

东部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电话普及速度惊人。

目前在电话数量、质量上已迈入国际先进城市行列。

(三)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突飞猛进。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飞快发展。

1980年全国实有铺装道路长度3万公里,按当时220个城市计算,每个城市平均实有137公里。

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市政道路总长度26.7万公里,道路面积48.2亿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83平方米,城市桥梁49840座。

到2010年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5万公里,5年新增6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3万公里,五年新增3.2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

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内地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长春、大连、武汉、重庆、南京等十个城市建成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933公里,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有25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或国家批复,国家总里程2610公里,除已建成线路外目前约有14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供水与排水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很大提高1、我国供排水行业发展概况和前景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供排水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即到201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共建有约4000多座水厂,供水能力总计达2.76亿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近54万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44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04亿立方米/日,排水管道长度达到37万公里。

我国水务行业以年均15%的速度和数以万亿计的市场空间成为投资人心目中发展速度最快和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0%、50%和60%,相应的城市需水量将分别增加到约900亿立方米、1200亿立方米和1500亿立方米左右。

2010-2015年期间,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投资需求为22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约360亿元;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需求为7000亿元(含污泥处理处置投资15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1100亿元;污水再生利用投资为300亿元。

“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落实国家部署,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处理能力已达到1.25亿立方米/日,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77.5%,设施建设超额完成“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要求,化学需氧量(COD)污染减排贡献率占“十一五”期间全国COD新增削减总量的70%以上。

随着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我国的供水行业还有约10万公里的旧管道需要更新改造,以满足供水管网对水质保障的需求;城市排水管网相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滞后,离“全收集、全处理”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一些城市的雨污分流系统需要改造,这些都说明我国城镇供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

今年,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开始,城镇供排水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建设任务。

“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是继续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快城镇供水厂、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步伐,加强城镇供水水质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全面实施、供水水质安全达标提供保障。

同时要通过全面推进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网配套和污泥无害化处置、推进再生水利用和城市水系修复等措施,促进城镇水环境健康发展。

2、供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水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源水质不能完全达标,突发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现有水厂工艺不适应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要实现全面水质达标还有很大差距;●城市供水管网老化,运行管理水平低,漏损率偏高,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影响水质安全;●县镇和乡村供水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水平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企业水质监测能力落后,不适应国标的实施;●供水应急体系及应急供水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