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优秀奖)
山东威海Hiland•名座
设总:李兴钢
建筑:谭泽阳、钟鹏、董烜、肖育智、戴泽钧
结构:尤天直
给排水:刘鹏
暖通空调:丁高
电气电讯:王玉卿
总图:黄雅如
建设地点:山东威海市环翠区
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06.2-2005.11
建造周期:2006.12-
[续]山东威海Hiland•名座时间:2006/9/6 本项目占地3618㎡,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市中心南端金线顶半岛内——海滨路与渔港路十字路口东北角(图1)。
根据业主的定位与需求,建筑设计为“通体式单体建筑”,SOHO作为建筑主要功能(图2),业主要求不使用或减少使用空调设施,尽量通过自然通风手段提供四季舒适的室内/半室内环境。
图1-用地分析图
图2-功能分析图
[续]山东威海Hiland•名座时间:2006/9/6 山、海、城——山与海是威海最具影响力的实体自然因素,她们决定了城市的形态与发展趋势,新的建筑作为“人工礁石”衔接了山与海,完善了山海之间的城市轮廓线。
(图3、4)
图3-威海湾远眺实景模拟
图4-金线顶鸟瞰实景模拟
[续]山东威海Hiland•名座时间:2006/9/6 石——作为典型的北方海港城市,石是山、海之间沟通最常见的实体媒介——挺拔硬朗、豪爽率真,这既是海边礁石的特征,也是威海人的性情象征,更是数百年来军事重镇的历史所赋予威海坚毅勇敢品性的最佳诠释(图5),“石岛红”、“文登白”等也是当地盛产的建筑用石材(图6)。
图5-海驴岛与将军石
图6-“文登白”与“石岛红”
[续]山东威海Hiland•名座时间:2006/9/6 风——风是威海最具影响力的非实体自然因素,她为威海带来了舒适的夏季人居环境(夏季主导风向:南风),也在冬季产生了不利的风环境(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
为了充分的使建筑融入威海的气
候条件,风被视作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入到建筑的考虑之中(图7)。
图7-风径示意
[续]山东威海Hiland•名座时间:2006/9/6
本项目主动采用低技术的、简单直接的自然通风方式,结合威海本地的风玫瑰图以及夏、冬季主导风向,利用气流的基本原理(对流、气压差),建筑内设定了多个“西南-东北”走势的“风径”,从而有效的引入夏季穿过建筑内部的风;最大限度的回避冬季西北风对建筑的不利影响,设计将使用先进的CFD 计算机模拟系统对其风、热、湿等舒适度进行验证和校核。
这是一幢真正的被动式生态的绿色节能建筑,无需采用昂贵复杂的高技术高代价。
建筑概念、形式、空间、材料等都与“风径”设计密切相关。
这一设计及其研究成果是对当代可持续发展建筑理念的可贵尝试(图8)。
图8-夏季引风与冬季避风示意
[续]山东威海Hiland•名座时间:2006/9/6 风穿建筑——风不仅在建筑表面掠过,更进一步从中穿过。
建筑由此抛弃了笨拙,拥有了灵性。
她象征着威海人刚柔并济的性情;也将威海有形的实体特征(山、海)与无形的非实体特征(风)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图9)
图9-构思草图
[续]山东威海Hiland•名座时间:2006/9/6 风之路径——根据通风、避风基本原理设定的“风径”,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降温除湿,生态化的设计回应了业主在空调方面的特殊要求,也形成了积极的邻里交往空间和极佳的观景平台,使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最大化地在这个建筑中交融共存——SOHO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交往、人与周边环境(山、海、城市、景观)的互动,使建筑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存在(图10)。
为了使“风径”更适于各种气候条件的使用,“风口”处设置了可360度旋转控制的隔扇门,根据外部天气的变化调整隔扇门的开
闭情况以产生舒适的建筑小气候,实现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自然转换(图11)。
图10-风径-交往空间
图11-“风径口”的控制
[续]山东威海Hiland•名座时间:2006/9/6
由此,建筑把山、海、石、风等威海特有的自然要素和与此关联的城市历史、人文、地理要素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图12)
图12-夜景透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