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第一章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一下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 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双链DNA)和RNA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RNA)。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一: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类和多糖。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
整个病毒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衣壳外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
寄生在植物体的类病毒和拟病毒结构更简单,只具RNA,不具蛋白质。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成为蛋白质衣壳。
由于衣壳粒的排列组合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构型:立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
5.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答:溶原细胞就是指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
原噬菌体就是指在溶原细胞的温和噬菌体核酸,又称为前噬菌体。
6.病毒(噬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有什么样的培养特征。
答: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7.噬菌体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中各有什么样的培养特征。
答:噬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如上;噬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是: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经培养后敏感细菌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浑浊。
然后接种噬菌体,敏感细胞被噬菌体感染后发生菌体裂解,原来浑浊的细菌悬液变成透明的裂解溶液。
8.你怎么判断病毒有、无被膜?答:凡对醚类等脂溶剂敏感的病毒为有被膜的病毒;对脂溶剂不敏感的病毒为不具被膜的病毒。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
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1球菌:有单球菌(脲微球菌),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排列不规则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
八个球菌垒叠成立方体的有甲烷八叠球菌。
链状的有乳链球菌。
2杆菌:有单杆菌,其中有长杆菌和短杆菌(或近似球形)。
产芽孢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
梭状的芽孢杆菌有溶纤维梭菌等。
还有双杆菌和链杆菌之分。
3螺旋菌呈螺旋卷曲状,厌氧污泥中有紫硫螺旋菌、红螺旋菌属和绿螺旋菌属。
螺纹不满一周的叫弧菌,如:脱硫弧菌。
呈逗号型的如:逗号弧菌,霍乱弧菌是其中的一直被那个。
弧菌可弧线连接成螺旋形。
螺纹满一周的叫螺旋菌。
4丝状菌:分布在水生环境,潮湿土壤和活性污泥中。
有铁细菌如:富有球衣菌、泉发菌属即原铁细菌属及纤发菌属。
丝状菌属如:发硫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透明颤菌属、亮发菌属等多重丝状菌。
丝状体是丝状菌分类的特征。
【附】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细菌的形态是相对稳定的。
培养基的化学组成、浓度、培养温度、pH、培养时间等的变化,会引起细菌的形态改变。
或死亡,或细胞破裂,或出现畸形。
有些细菌则是多形态的,有周期性的生活史,如粘细菌可形成无细胞壁的营养细胞和子实体。
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答:细菌是单细胞的。
所有的细菌均有如下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含物、细胞核质。
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
1细胞壁【生理功能】:a 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的作用;b 维持细菌形态(可用溶菌酶处理不同的细菌细胞壁后,菌体均呈现圆形得到证明);c 细胞壁是多孔结构的分子筛,阻挡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间质(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的区域);d 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2原生质体【生理功能】:a 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b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c 膜陷形成的中间体(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
中间体与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有关,还为DNA提供附着点。
d细胞质膜上有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酶及腺苷三磷酸酶。
在细胞之抹上进行物质代和能量代。
e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即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3荚膜、粘液层、菌胶团和衣鞘A荚膜:【生理功能】a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 b荚膜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c当缺乏营养时,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d废水处理中的细胞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B粘液层: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有生物吸附作用,在曝气池中因曝气搅动和水的冲击力容易把细菌粘液冲刷入水中,以致增加水中有机物,它可被其他微生物利用。
C菌胶团:D衣鞘:【附】荚膜、粘液层、衣鞘和菌胶团对染料的亲和力极低,很难着色,都用衬托法着色。
4芽孢:抵抗外界不良化境(原因是大多数酶处于不活动状态,代力极低)。
特点:a含水率低:38%~~40% b壁厚而致密,分三层:外层为芽孢外壳,为蛋白质性质。
中层为皮层,有肽聚糖构成,含大量2,6吡啶二羧酸。
层为孢子壁,有肽聚糖构成,包围芽孢细胞质和核质。
芽孢萌发后孢子壁变为营养细胞的细胞壁。
c芽孢中的2,6吡啶二羧酸(DPA)含量高,为芽孢干重的5%~~15%。
d含有耐热性酶5鞭毛:是细菌运动(靠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水解ATP提供能量)。
不同细菌的鞭毛着生的部位不同。
有单根鞭毛(正端生和亚极端生),周生鞭毛。
3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两者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
格兰仕阳性菌的细胞壁厚,其厚度为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包括三种成分:D-氨基酸、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磷壁酸(质)、少量蛋白质和脂肪。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厚度为10nm,其结构较复杂,为外壁层和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层为脂蛋白。
壁层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
两者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也不停: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两者的不同还表现在各种成分的含量不同。
尤其是脂肪的含量最明显,革兰氏阳性菌含脂肪量为1%~~4%,革兰氏阴性菌含脂肪量为11%~~22%细胞壁结构。
4古菌包括哪几种?它们与细菌有什么不同?与细菌的不同:大多数古菌生活在极端环境,如盐分高的湖泊水中,极热、极酸和据对厌氧的环境。
有特殊的代途径,有的古菌还有热稳定性酶和其他特殊酶。
繁殖速度较慢,进化速度也比细菌慢。
5叙述细菌细胞质膜结构和化学组成,它有哪些生理功能?答:细胞质膜是紧贴在细胞壁的侧而包围细胞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
【化学组成】60~~70%的蛋白质,30~~40%的脂类和约2%的多糖。
蛋白质与膜的透性及酶的活性有关。
脂类是磷脂,有磷酸、甘油和含胆碱组成。
【生理功能】a 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 b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 c 膜陷形成的中间体(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
中间体与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有关,还为DNA提供附着点。
d细胞质膜上有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酶及腺苷三磷酸酶。
在细胞之抹上进行物质代和能量代。
e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即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6.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
答:1884年丹麦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了革兰氏染色法。
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
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
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
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
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