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墩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的目标奋进。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累计已投入资金*万元元,对赵*、*墩、*场、*场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其中赵*作为省级美丽乡村进行了申报,并成功迎接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

一是乡村更加洁净。

推行了农村垃圾处置和长效管理机制,全社区已配有保洁人员**人,人均保洁经费不低于40元,基本农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二是环境更加美化。

以绿化为主要措施,加强村庄道路两侧和农户庭院的绿化,新种绿化乔木*万株,进一步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

三是品牌更加响亮。

赵*的村容村貌、*墩的雪梨种植等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进一步打响,多次作为考察点迎接了各级领导的考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
总体建设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改善。

(一)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

虽然从中央到省里,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

我镇是经济欠发达乡镇,地方财政紧张,难以完全足额配套到位。

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

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

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

四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

我社区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拉大。

(二)乡村规划引领“力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

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

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规划不严肃,存在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等现象,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干边看”的现象;三是土地要素受制约,规划的实施需要土地
配套,在用地指标日趋严控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用地规划是关键;四是村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些村庄的规划与村民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环境整治成果“基不固”
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

而要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却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公共设施维护难。

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二庙是乱搭乱建制止难。

虽然加强了打非治违力度,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虽得到了抑制,但如长效管理机制不建立,随时会出现反弹。

三是生活习惯改变难。

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

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督促检查等制度,建管并重,持续跟进。

强化督促检查考核,形成完善的巡查考核工作机制,提高村庄日常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二)建立相对稳定专业的管护队伍,加强培训,明确标准和要求,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感、素质、能力水平,做到运行有序、管理到位,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三)优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清运、
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办法,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统筹规划,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垃圾填埋场。

(四)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

签订“门前三包、院内达标”责任书,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约束机制,增强村民的契约自治意识、法治意识,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农村环境执法大队,加大对乱堆乱放垃圾,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曝光与惩戒力度。

(五)加大组织引导力度,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妇女联合会、村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真正使群众成为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健全村民自建自管等行之有效的美丽乡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长效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鲜”注入不竭动力。

(六)注重改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转变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引领他们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约束和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

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为村风民俗优化的精神工程,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现代文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