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课组经验交流

备课组经验交流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高三紧张忙碌的高考备考工作已经结束。

在前所未有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年级师生面临从未有过的严峻的备考环境——新的课程、新的考纲、新的考试方式、新的录取方式。

面对这样的态势,高三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做到了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所以取得成绩水到渠成。

从教7年多,我还只是一个初学者,没有什么经验,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高三语文组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
开启智慧的天窗
围绕我们组备考工作,我主要谈方面:
一、前期备考目标、方案的制定
虽说复习备考是放到高三进行,但若没有事先对高中三年必修课、选修课的统筹安排,高三的备考工作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必修课不必说,选修课早在高二开始前我们就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课说明》,并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选修内容。

选修课程五个系列,各系列下又有若干模块。

在本组老师的精心策划下,最后选定了《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运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几个模块。

而在对这几个模块内容的处理上我们也不是全盘照搬,比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这些年不考,我们就做出了大胆的取舍,这部分忽略。

而中国现代散文这几年不是新课标试卷考察的重点,但作为文学类文本之一,我们也不排除命题者在黔驴技穷后将目光重新对准它的可能,所以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精美的文本教学,并结合备考合理地安排各模块教学时间,制定了《八十周教学计划》。

在这一计划的引领下,高二快结束时,我们已完成了所有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

接下来就是对三轮复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

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我们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

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习,防止盲目低效。

第一轮:2011年8月22日——2012年3月初(省第一次统测前),教材知识复习和专题考点突破。

第二轮:2012年3月—4月底(省第一次统测后),突破重点难点得分点,答题建模,查缺补漏。

第三轮:2012年5月—6月2日,强化训练,突出实战。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⒈落实集体备课
人心齐,泰山移。

我们组8名成员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除特殊情况外,尽量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从备课、题型、授课、辅导、练习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讨。

并且各知识点都事先安排主备人。

何副:写作;高本云老师: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张再良老师:语言文字运用;容金凤老师:诗歌鉴赏;李成春老师:文言文;其余内容我、宋丽老师、罗浩老师负责。

大家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提早搜集准备材料,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得不提的是除了教学,我们何副校长还要处理学校的工作;高本云老师一边克服病痛,
一边还要管理年级事务;教科室主任张再良老师;几位领导虽然各只上一个班,但每次考试的阅卷工作不比上两个班、上三个班的老师少,干工作从不讲条件,真正为青年教师率先垂范。

办公室副主任容金凤老师超额承担两个班的教学工作,还有数不尽的党建工作;李成春老师既有年级党务工作,还是实验班2班的班主任,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承担了三个班的教学工作;53岁的老教师宋丽老师,年纪大,但对待工作的热情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自愧弗如;刚工作三年的罗浩老师颇具亲和力,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有闯劲,有韧劲,深入到学生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群领导身先士卒和我们一起投入高考的硝烟,有这样一群老师全力以赴,牢记自己作为一名高三教师所具有的特殊使命,取得成绩怎能不是水到渠成!
⒉采用“因材施教”方略,实施差异性教学
课前,我们仔细调查了生情、学情,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文科班和理科班的学生,对各块知识点的把握分别要达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做了区分。

但无论如何区分对待,有一点是不变的,我们8位老师坚持:学生已掌握的不讲,能自主学会的不讲,讲了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时机不当的不讲,心中有纲,手中有本,目中有人。

目中有人第一重要,说到底,课前的准备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学生学得好,自然证明了之前准备的有效。

三、用好课堂主阵地,构建有效课堂模式
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我们摒弃了“满堂灌”的注入式课型,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的角色变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电力场,因此要想尽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⒈充分有效的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新课改的体现,也是有效课堂的载体,能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搜集资料,查阅大量的工具书,在此基础上才能解决基本问题。

课堂上,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认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既大大节省课堂时间,有利于深层次的探究,又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明显提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⒉规范课堂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课改后,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究有校课堂模式。

老师们利用各种手段了解、学习杜郎口课堂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等一系列全国课堂教学范式。

部分老师还有幸实地考察学习了宁夏实验中学的经验,再根据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实行了以导学案为引导,课堂展示,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指导,课堂练习,课后巩固的教学模式。

具体分为五个步骤:⑴预习自学、探究问题;⑵完成学案,训练应用;⑶分组合作,讨论解疑;(以上三个环节约占课堂30分钟时间)⑷展示点评、总结升华;(该环节约占10分钟)⑸清理过关,当堂检测,分层次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

(该环节约占5分钟)在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上: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实际应用及实践效果是: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堂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课后检测,强化训练,突出实战。

复习的高效在训练。

我们注重精选练习材料,在题目的选用过程中既考虑知识点,又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点。

体现科学性、基本性、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层次性、时代性、综合性的原则。

高三整学年我们共做了江西金太阳、三剑客、衡中文化、、内参等系列试题中的一百多份试卷。

除两周考(其它学科是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外,一轮复习时基本一周完成一份试卷、二轮复习时一周完成两份试卷,到三轮时几乎每天一份。

对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事先预做,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成套发放、教师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的做法。

教师通过精选材料,
使学生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同时,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作业的讲评。

在讲评时突出三性:(1)评讲时有“辐射性”,评讲不是单纯就题讲题,而是从一道题出发,改变设计方式,进行多角度变化,带出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评讲时有“指导性”,指导学生如何审题,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指导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

(3)讲评时有“诊断性”,分析学生试题出错的原因,找出学生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如何预防非能力因素丢分现象的发生,达到诊断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有效地使用高考试题、试卷。

以上总结,概括起来,就是“前期备考目标、方案的有效,课前准备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课后检测的有效”。

我想,只有落到实处,紧抠细节,才能促进高效;只有更实,更细,才更能高效。

虽有特色,但并不突出;虽有经验,但并不先进。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我们热切的期待!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上的一些做法,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在变化扬弃中,使我们的教学日臻完善。

以上是我们组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当之处再次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周燕
2012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