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课件(共23张PPT)


诗文翻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 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 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 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 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 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5至10句为第二层,写南山的美景和诗人从中 获得的无限乐趣。
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 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宁静、自由,不在 于居所是否荒远。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 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 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 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 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 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字词积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
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
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A不当的一 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
高远心境的诗句是_采__菊__东__篱__下__,__悠__然__见__南__山__。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 渴望的诗句是_此__中__有__真__意__,__欲__辨__已__忘__言__。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
5.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 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 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 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境界呢?
达到了物我两忘、尘俗烦扰后 的感受,鄙弃官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 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 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 融的境界。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 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 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 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 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手法探究
本诗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试举例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
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 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 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 融于景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 “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 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 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4. 如何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 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 ,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句运用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 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 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课文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 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 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 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 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沙场点兵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 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 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 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 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 类了。
2. 如何理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 其他方面也自然的与他们没有纠缠了,它告诉我们, 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 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 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 词反映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3. “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见” 改为“望”好么?为什么?
饮 酒(其五)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陶渊明名潜,或名渊明,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 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 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 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 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 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 辞》《桃花源诗》等。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表现作者 怡然自得,闲适,超凡脱俗的心情。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 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 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