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功能

心理学-功能

教育学
心理学中跟“功能”相关的知识点:
1.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监督;
2.想象的功能:预见、替代、补充;
3.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调节、感染、适应;
4.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调节(强化);
5.社会态度的功能:适应、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解;
6.群体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人功能。

教育学中跟“功能”相关的知识点:
1.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方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同时也有积极和消极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7.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8.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

10.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

11.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1)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要求。

12.德育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教育功能。

阿尔伯特·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他的理论也是我们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的重要考点。

现在中公教师网老师就班杜拉理论中重要考点内容进行总结。

重要考点归纳——班杜拉学习理论总结
一、交互决定论
在解释说明人类行为理论中,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反对简单的S-R联结,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

认为在人类的行为学习过程中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二、观察学习
(1)概念: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

(2)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这一过程受到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
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
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念的反应模式;
动机过程:则决定哪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3)强化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①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反馈;
②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即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的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与学习。

③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付的强化。

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班杜拉还比较了直接的外部强化和间接的替代强化的不同行为效果。

就学习效果而言,替代性强化的作用优于直接强化。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成功与否,观察者比行为者本人学习的更快,特别是在概念技能方面。

就学习动机而言,直接强化比替代性强化有更强的动机力量。

三、自我效能理论
(1)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或主观估
计。

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

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

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第五、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

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班杜拉学习理论理论内容多以客观题考察为主,如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等。

所以主要把知识框架和其中的名词术语的核心词划记,区分核心意思。

可祝大家考试顺

笔试知识点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大家都知道我们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特别重视学生品德的发展,那学生品德发展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今天我们就先跟大家详细地讲一讲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到底是什么?
首先,先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因为好奇心打碎了一个碗,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要帮妈妈洗碗打碎了十个碗,请问一下谁的过错大。

大家认为到底哪个小朋友的过错大呢?这个故事就是皮亚杰提出的,他根据不同小朋友的回答把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大家在这里一定要重点把握一下这个理论,在考试当中通常以多选题的形式考察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还会以生活的实例来考察大家对于某一个阶段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考情,我们现在开始了解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偶故事法提出来的,对偶故事法也是用两个相似的例子来判断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因为好奇心打碎了
一个碗,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要帮妈妈洗碗打碎了十个碗,请问一下谁的过错大。

皮亚杰根据不同小朋友的回答,把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密切联系,并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且每个阶段的年龄大致吻合。

在前道德阶段,儿童的认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儿童仅凭感觉和动作来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且他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的本能需要。

例如:在襁褓中的小婴儿,晚上哭闹不止,可能是饿了或者尿了,但是严重影响了父母的学习,我们不能说他是没有道德的。

第二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所谓他律是外界的标准,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离不开外界的标准和规则,他们把父母和老师、以及外界的话当成是权威,表现出听话的状态,而且进行的活动是以结果为导向。

因此,在这个阶段水平上的小朋友,会回答:“打碎了十个碗的小朋友过错大”。

第三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所谓自律指的就是自我内心形成的道德判断和标准,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形成自律意识,并有了自我的判断标准,他开始要求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面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他认为你要我遵守,你必须也得遵守,要么你提要求也可以,但必须有好处。

例如:《妈妈是超人》中的轩轩和皓皓两个小朋友为了争一个玩具而打架,妈妈过来教训轩轩说:“你是哥哥,你应该让着弟弟,让他玩。

”轩轩说“要我不玩也可以,他也不能玩。

”大家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可逆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在考试中会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察大家。

第四阶段是公正道德阶段,孩子开始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开始考虑家人和其他人的感受,并站在公正的角度去解决其他小孩子的矛盾。

例如:处于12岁阶段的小孩儿,看到两个年纪小的小孩为争夺玩具吵架,他就会站在公正的角度去劝说两个小孩,开始承担大哥哥的角色。

最后,我们在这个理论中,要重点把握研究者的名字,跟理论名称,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

在内容中,我们要重点把握阶段名称以及相对应的特点,并尝试用理论解决生活实例。

以上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希望对考生有用,预祝考试顺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