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1、农产品的特征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生产周期较长;农产品生产具有地域性、分散性,生产组织困难;农产品生产易受病虫害的影响,产量、品质易变化;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较小,产量随价格波动大;农产品的鲜活性使其易腐烂变质,从而可能造成农产品市场分割;农产品生产者较分散,容易造成短期行为,不利于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主体。
所以农产品供应链相对复杂,这使得农产品在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加工和销售环节都容易产生质量风险。
2、农产品供应链以及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2.1农产品供应链一般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涉及对动植物等具有生命体特征的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制造及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
这种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农户的供应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被称之为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较多,涉及的相关主体也多。
农产品供应链包括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输、配送、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在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与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民(农业生产者)、生产商(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结构体系。
与工业品物流相比,农产品物流在其供应链各环节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市场信息极为分散,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
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季节性以及对自然灾害所表现的脆弱性,决定了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也大大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路径及供应链环节,使得农产品物流在供应链整合上存在较高要求。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由众多的个体农产品生产者、生产加工企业、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农贸市场的零售商、超市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如图所示。
在上述模式下,农产品的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
2.2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得到了较快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建立,出现了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进,农产品加工、保鲜设施及技术有较大的提高;农产品物流组织化趋势明显,各种农产品物流中心、专业市场、农业协会等相继成立。
同时,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网建设,如农民信箱、农业信息网、农产品信息中心等,这些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
从农产品的分销渠道来看,目前已形成了以各类农产品贸易市场为主体、贩销户为经营骨干的物流网络。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通过建立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开设优质农产品专卖店等形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农产品配送企业主要有三种模式:以超市等大型采购集团为依托、以组织货源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以促销区域农产品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以区域团体客户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等。
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即: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农产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材料、包装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3.1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农产品中存在农药、化肥及重金属残留和污染由于部分农民的素质较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和缺乏安全生产意识,且难以对农户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存在违规使用国家明文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现象,非禁用农药和化肥也不按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进行使用,致使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健康,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②农产品中抗生素及激素残留过量现代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各种生物及化学药品的诞生,而这些药品中有些是带有激素类性质的,如乙烯利之类的催熟剂会促进机体细胞的衰老,给蔬菜造成了污染、预防和治疗畜禽、鱼类等疾病的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使得药物中的激素通过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链残留到人体中,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③农产品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资金和技术要求不高,导致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这些企业往往存在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加工过程偷工减料,粗质滥造,使食品卫生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甚至在暴利的驱使下,企业会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
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量、违规使用色素、激素、防腐剂等有害成分,影响农产品品质和人身健康。
如往奶粉、液态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往饲料中添加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往米粉、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工业用漂白剂甲醛次硫酸氢钠的“吊白块”事件;往食用植物油中添加“地沟油”(工业用油)等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有些食用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因设备、工艺操作和管理不科学等,感染有毒细菌而产生新的污染。
此外,农产品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如没能很好地控制质量,也易使农产品被污染或发生质量问题。
3.2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a)没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因而致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检测,加大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隐患。
b)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保鲜成为影响家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农产品的“新鲜”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
但是,我国目前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冷链物流不发达;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在运输流通过程中,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从而使产品质量保鲜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
由于农产品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使得在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巨大。
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高达20%—30%,每年有总值约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坏、损失。
所以我国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技术设备落后,致使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中耗损严重,给农产品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
c)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结点之间信息不通畅,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缺乏共享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所以造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总体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供应链结点间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
同时,农产品初始供应商多数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规模小且分布广,农民面对市场组织生产时,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缓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导致盲目生产,造成销售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
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的不确定性信息从最初的农产品供应商开始沿供应链向各级逐级传递,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进一步产品的生产进程和交付时间;农产品供应链下游信息的不确定性表现为顾客需求从最终用户开始沿供应链的信息流方向朝供应商逐级传递,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各级供应商的库存量和库存时间。
这些现状所造成的信息化问题为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d)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理在企业组织系统中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肩负领导协调作用,推动供应链的有效运作。
按照供应链不同的环节,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原料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或农产品销售企业。
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图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批发市场。
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
核心企业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第二,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批发市场中,其交易机制使交易双方只存在竞争关系,不存在合作与协同,买方和卖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信息流通的不畅;同时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缺乏必要的领导力和权威性,致使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缺乏战略配合,严重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可管理性”核心企业无法负起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
e)没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还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意识到互相之间是经济利益共同体,每个环节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缺乏对供应商的分析、评估、比较和考察,造成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堂而皇之进入食品超市。
在上述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问题的特殊性,我们从过程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3.3.1加强生产管理,强化源头监管3.3.1.1产地环境管理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前提和基础,依据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产地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保护耕地、草场和水域,严禁向农业环境排放倾倒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执行达标排放,对产地环境进行等级划分,区域编码,经治理不达标的农产品基地,不允许开展农产品生产。
对农田周边的小造纸厂、小砖场、药厂等小型企业,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依法维护农民利益。
仅舒兰市每年处理的农业污染案件要有几十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达上百万元。
要重点搞好对农用灌溉水、土壤和空气质量的管理,控制外来污染,抑制农业自身的污染。
禁止向农产食物安全品生产基地、渔业养殖水域和可能影响农业生产基地环境的区域排放重金属、硝酸盐、油类、酸液、剧毒废液、放射性废水、未经处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有害气体及其他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填埋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要制定相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标准,全面开展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环境监测,采取切实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净化措施,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3.3.1.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控制源头污染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合理使用农药、兽药、渔药及饲料添加剂,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流入市场,会同工商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检查,从源头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生产环节,推广销售、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逐步建立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定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品种目录,使农资供应商及种植户及时掌握农业投入品的相关信息,提高经营者辨别能力,消除不安全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