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铁车站里必备的7大设施(2009-06-26 10:44:56)转载▼分类:唰唰日本社会标签:旅游日本电通公司总部邀请我去讲演中国经济,我在讲到中国城市的差异时,说到了地铁。
我发现北京的地铁和上海的地铁是两道不同的风景。
上海坐地铁的,大多是公司小白领,一张报纸盖住半张脸,文斯斯的,偶然也拨弄几下笔记本电脑,证明自己是在外高桥上班的。
而北京坐地铁的,大多是外地人。
冷不丁地拎着一个破麻袋挤上车,再看看周围,还有拎被子热水瓶的。
因为北京人比上海人爱买私家车上班。
话说到东京,东京坐地铁的什么人都有。
不仅有上市公司的社长、中央机关的司局长,也有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学生。
上下班高峰期,一节车厢挤进300多人,愣是跟没人似的——听不到说话的声音。
第一次到东京的乡下人是绝对不敢坐地铁的,因为整个东京有13条地铁线,外加近20条轻轨线,庞大的地上地下交通网络把东京乃至整个首都圈的各个角落都连在了一起。
对于习惯于坐小火车的乡下人来说,到了东京才知道什么叫“晕头转向”。
到过好多国家,发现纽约的地铁很乱,上下没有规矩。
而北京与上海的地铁很累,转车好像赶集,根本就没有考虑好几条线如何有机就近链接似的。
发现东京的地铁还算科学,那一头上去,这一头下来就是另外一条线。
譬如“大手町站”,5条地铁线在这里交汇转车,你一点也不累。
因为整个地铁车站就像一个大型的商业休闲中心,各种各样的店铺应有尽有,只是它们都被规定在主要通道的外面,不会给行色匆匆的人们堵道。
走进东京的地铁车站,确实有不少在其他国家没能看到过的设施和设备,归纳起来总共有6项。
第一,干净的厕所。
东京的地铁车站里,厕所时必备的。
而且厕所有专人打扫,免费提供卫生纸。
第二,站台销售亭。
东京地铁的站台上,都设有销售亭。
除出卖报纸、杂志之外,还有饮料、各种口香糖、小糕点、香烟,以及烟灰缸、手绢领带和文具、手机充电器等。
凡是一个行程匆忙的人,突然发现身上少了一点什么,在地铁的销售亭里几乎都能够买到。
第三,心脏起搏器东京地铁车站里,都设置有心脏起搏器。
据悉,一个起搏器的售价是120万日元(约8.4万元人民币)。
一旦有人在车站内心脏病发作,谁都可以打开这一救命盒子进行抢救。
迄今为止,还没有失窃的报告。
第四,站台电话东京的大多数地铁车站都已经设置了站台电话。
这一个电话系统直接与车站办公室联系,在需要车站工作人员帮助的时候,随时联络。
第五,紧急制动和安全报警装置东京地铁的站台上,一般按距离都设置5个紧急制动按钮。
一旦发现有人跌下站台,或发生其他的紧急情况,谁都可以按动这一个红色按钮,使进站的列车即时停止。
第六,残疾人专用升降机在东京地铁车站里,经常看到盲人和坐轮椅的残疾人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坐地铁。
为了方便这些残疾人坐车,东京的地铁车站除一般的滚动式电梯外,还都设置了从地面到站台的垂直升降电梯,同时在楼梯的扶手上,安装了轮椅者专用辅助升降机。
残疾人只要告诉车站工作人员自己的目的地,上车站就会通知目的地站,在残疾人抵达目的地之前,车站工作人员就会早早地等在站台上,帮助残疾人出站。
第七,存货柜东京地铁的车站内,都设置有电子货币或投币存货柜,以方便乘客寄存东西。
基于多智能体的地铁车站行人疏散仿真及其内部设施布局优化利用现用的多媒体终端,形成互联,遇见突发时间,led屏可以提供指引和帮助,.对紧急状况下地铁车站行人安全疏散的可靠性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工程人员常利用公式来求解地铁车站行人疏散所需要的时间,以此来评价地铁车站行人疏散系统的可靠性。
这种方式首先计算的结果不准确,其次不能很好的评估行人疏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地铁车站站厅内行人疏散瓶颈设施检票闸机的研究多集中在数量及利用率方面,对其位置及布置方式研究较少。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对地铁站台厅分析并结合行人在地铁车站分布规律,对站台厅进行数学建模研究。
将站台厅划分成相等大小的离散网格,从而将站台厅离散化。
(2)通过对地铁站内行人疏散时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结合元胞自动机及多智能体理论对地铁站内行人进行数学建模。
本文行人在疏散过程中遵循最短路径原则,同时行人疏散准备时间、速度、耐心指数各不相同,此外行人还具有亲情行为、从众行为及规避障碍物等一系列智能行为。
自动柜员机服务中国银行及恒生银行的自动柜员机已设于所有地铁车站内。
地铁旅游服务中心公司于地铁金钟站设有一间旅游服务中心,主要代理本地与海外旅行团,代订省港澳酒店、售卖各种喷射飞航船票、内地直通火车及巴士票等。
另外,旅游服务中心更向乘客提供有关地铁的资料和售卖纪念品地铁商场:德福商场、青衣城及杏花新城免费刊物全地铁站(机场站、迪士尼站及博馆站除外)内提供四份免费刊物,分别是:「都市日报」- 逢星期一至五派发 (公眾假期除外);「招职」- 招聘杂誌 (逢星期二及五派发);「都市流行」潮流及文化杂誌 - 逢星期四派发 (公眾假期除外) 及「快线周报」- 逢星期六派发 (公眾假期除外)。
失物处理服务如在地铁范围内拾获任何物品,乘客可交予就近车站的地铁职员。
如需要寻找或认领失物,请到金钟站失物/乘车证办事处查询。
服务时间为每日上午8时至晚上8时。
地铁里能打手机还可以上网在A入口通道进入站厅层拐角处的厅顶上,安装有一个无线上网信号发射器。
成都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曾经介绍说,为了满足地铁地下空间通信需求,使地铁乘客享受畅通的信息服务,地铁公司投资建设了一套完善的地铁通信覆盖系统。
这个系统是一个融合多制式、多运营商的公共通信平台。
系统建成后,地铁公司与各有线及移动通信运营商展开商务及技术合作,并将把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网络等业务引入地铁,市民不仅可以在地下接听手机,而且还可以上网。
地铁站中的公共设施帮助旅客完成每一天的旅途,甚至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美的需求,这些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们在功能上的需求也要满足使用者在心理上的需求。
3)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性化设计正是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它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
以人为本是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理性观念,是产品设计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地铁车站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地铁车站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公共设施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使人们活动起来更方便、更舒适,从而实现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体现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地铁车站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地铁车站不利因素一般有以下六个方面:1、空间封闭、狭长、结构类同。
空间封闭给人们带来闭塞和压抑的感觉,往往使乘客的识别性能降低;2、站内噪声大。
由于站内空间封闭,建筑装修材料吸声系数较小,声反射强度大;3、站内湿度大;4、发生火灾等灾害后扑救困难;5、采用机械通风、人工照明;6、施工比较复杂。
地铁站台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以北京地铁为例王欣摘要现如今,地铁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影响着人们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
站台空间是地铁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设计中应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立足于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空间的细节品质,营造高质量、人性化、美观和富有特色的地铁站台环境。
无障碍通行性能是地铁站台空间人性化的重要指标,无障碍设计不仅仅针对残障人士,还包括老年人、病人、孩子连同携带较大行李的乘客都能够没有阻碍地安全通行。
这就要求将地面上较小的高差尽量设计成和缓的坡道以保障人们顺畅地通过。
在级数较多的楼梯梯段设置栏杆扶手,为行动不步履缓慢的人们提供保护。
配套服务设施人们在站台候车时,也会短时间地休息、等人、交谈、东翻看报纸杂志、打电话等等。
使用人群行为的多样张西望、性决定了地铁空间中必须具备细致周到的配套服务设施,尽量为人们创造舒适便利的环境条件。
北京地铁五号线全休息座椅、垃线的配套服务设施采取通盘设计,电子时钟、圾桶、公用电话统一使用不锈钢材质、流线造型,点缀紫色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取得了很标识色,突出了简约流畅、好的效果。
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1突出车站文化特色地铁不仅是交通性、技术性的空间,而且是文化性、标志性的空间。
地铁代表着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引领人们去认识、感受城市的人文风貌,产生地铁站台空间应注重与地上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与特定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相呼应,营造车站的场所气质,使各个站点彼此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
北京地铁早期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功能性、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导致车站环境普遍存在单一、雷同的现象。
以奥运为契机,新的地铁建设有了显著变化,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总体秉承“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更具有“一站一景”、“站站迥异”的文化特色。
北土城站是奥运支线的起始站,也是一个换乘站,车站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元大都遗址,这一文脉关系成为设计的主题。
古典文化的精髓———青花瓷作为主体视觉元素被引入空间,在宽敞明亮的站台上,28根青花柱分列两旁,结构圆柱披上了变化多姿的青花瓷图案,蓝花白底儿,满花、半花交叉错落、卷舒有致。
站台上屏蔽门、导向标识的设计也透露着青花图案古香古色的韵味,人在其中犹如置身古典文化的展览馆。
奥林匹克公园站建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附近,所以空间的主题为“水元素”。
进入站台,1000多个大小不等、蓝白相间的“水泡”组成的吊顶十分引人注目。
有的“水泡”通体发光,直接充当环境中的照明光源,感觉光线是穿过水面照射在站台上,可谓亲切宜人、趣味十足。
公共艺术是把地铁空间的物质环境向人们的精神世界延伸的手段,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关系形成的重要媒介。
乘客在站台步行或是候车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艺术之美,会使地铁空间更具人性化。
北京地铁于20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那时候集中国内著名的艺术家在地铁站内创作了一批主旋律的作品,表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作品形式以大型壁面装饰居多,如西直门站的《燕山长城图》、《大江东去图》,建国门站的四大发明》、《中国天文史》等。
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地下环境潮湿、列车行驶频繁震动,作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动和缺损,而且几十年前对地铁环境的认识在现代地铁交通和城市生活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已经显得过于单一。
地铁公共艺术应走出局限,以更多元、开放的面貌与时代接轨、与现实生活契合。
和发达国家相比,可以看出国内的地铁公共艺术在形式拓展上的不足。
洛杉矶地铁市政中心站(CivicCenter)的站台上,巴洛斯基的幽默作品《梦见我飞翔天际》就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