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向车联网的车载智能终端及其实现探究_殷建红

面向车联网的车载智能终端及其实现探究_殷建红

车联网技术要求汽车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全面的判断,提 前感知潜在危险因素。传统的智能终端首先要对汽车自身运行 状况进行充分的监测,对汽车的车速、发动机转速、车道方面 的信息进行上传,通过云处理,为平台提供真实的数据,确保信 息处理中心基于准确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发送相应的服务信息。 另一方面,现代智能终端需要结合车辆以外的环境进行感知并 进行上传。因素主要包括汽车附近的其他的车辆信息,如车牌、 型号、车道等,包括路况信息,如路面情况、车道数量与车道线 的清晰度、指令等,还包括天气信息,如光线的强弱,雨雪天气 的判断等,这些信息的综合才能为信息的处理与新指令的发出 提供最全面的基础。[3]
障碍。 车联网是指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对
所有的车辆信息均可以进行信息提取,平台为汽车提供监管与 综合服务。在车联网系统组成中,智能终端主要是指汽车或人 需要通过车联网来得到相应服务的实体,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 集点、交通设施等,而交通管理与控制则主要是区域控制实体, 如交通控制中心等。车联网的车载智能终端能够实现车与车间 的信息传输,具有高效、环保、智能的特点,为驾驶员提供安全 服务,是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方面与趋势。
除了民间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外,我国从政策上也已经开始 了对车联网的关注。2010年,在我国无锡召开的物联网大会上, 对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标准进行了讨论,国内大学与科研机 构对车联网的智能车载终端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研究。2010样, 长安汽车对车道的偏离与障碍物预警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出了 可以自行判断前方障碍、提前预警功能的样车。目前车联网终 端设备已经在客车上有了应用,结合了数据采集、车辆身份信 息、可视倒车雷达等功能。[1] 1.2 国外研究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对于车载智能终端的研究还处 于开始阶段,正在进行积极的努力。但由于没有一个全面的大 局指导,缺乏相互间的车联网通信接口标准。无法真正实现车 路协同。同时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控制中心的研究也还处于 初步阶段。
2 面向车联网的车载智能终端及其实现探究
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设计,本文首先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 行阐述,明确市场上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方面需求。对于目前面 临的问题、解决方向进行明确。对于车载智能终端的设计整体 框架进行明确论证,通过对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的主要技术研 究,对信息采集、信号处理以及控制管理方面进行充分介绍。 2.1 系统功能的需求介绍
系统的具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第一是对汽车与前 后车辆间的距离进行判断测量,设置安全距离,当距离低于安 全距离时,系统会进行自动预警,提醒驾驶员进行注意,避免过 近的距离造成追尾,目前在某汽车品牌应用中,已经开始使用 自动减速功能,在汽车识别到前车突然刹车时,由于驾驶员无 法在短时间内判断,汽车智能系统将会自动减速,避免发生碰
32 无线互联科技
网络地带·
理,音频的控制器则是内核与音频编解码器之间的数字接口, 负责数据的转换与传输。
本系统采用的是WM9714来作为音频编解码器的芯片,由此 电路引出一端为MAC录音,另一端则为外接音频输出设备,如音 响等。它的操作过程是,在SYNC变高的次时钟周期,将维持16 个BIT-CLK周期,传递当前的状态信息,第二个阶段是SYNC将数 据进行传输,从BIT-CLK上升阶段开始,接收的设备在时钟下降 时发出数据。[5] 2.2.2 GPS定位模块接口电路
就汽车生产企业而言,对于车载智能终端的的研发,主要 有美国通用的安吉星汽车安全信息系统、日本的G-BOOK智能副 驾系统与宝马公司的IDS等。这些计划的根本都是将车载设备 与控制中心进行数据传输。比如某公司的汽车事故时,通过触 动的安全装置可以将汽车的GPS定位信息自动传输到控制中心, 从而对救援形成良好的传递,提高救援效率。另外通过这条通 道,可以实现话务员提醒、资讯信息、网络地图接收等,大大提 高驾驶员的提前判断能力,避免了隐性事故的发生。[2]
随着改革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正以极高 的速度进行增长,大大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的前进。未来,我 国将建设成为公路、铁路、航空立体网络交通格局,这其中公路 占到了主要组成部分。公路交通的安全系数高、平稳性强、适应 性高,机动车的保有量将会在2015年有望突破15000万辆。随着 汽车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问题也成为城市管理者与规划规划 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汽车数量的增加首先会带来安全问 题,传统的汽车功能在安全性方面普遍不高,2010年度,因为交 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已经达到六万人以上,事故数量与 伤亡人数每年都会呈现大幅度增长。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 距,但由于发展速度快,在近几年来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不 错的成绩。在车载智能终端的研究领域,我国与世界范围的先 进国家水平保持联系但不尽相同。系统的研究需要结合各国的 实际情况与根本需求,来制定准确的发展趋势。 1.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与3G网络的开发,全球对于
无线互联科技 31
·网络地带
车载智能终端的研究早已经开始,十年前美国就已经为汽车车 辆间的信息传输专门分配了频段,2005年,欧洲成立了车辆间 通信联盟。虽然各国均已经意识到智能化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显 明特征,但对于车载智能终端的研究,国外目前主要处于研究 与测试阶段。
图一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图
车载智能终端以目前技术成熟的AR M芯片为核心,采用 ARM1176JZF-S,处理器芯片为三星S3C6410A,它的主频设定为 533MHZ。系统的外围电路主要包括接口电路与处理器的连接, 通过PCB设计完成。外围电路主要包括3G网卡、LCD屏、扬声器, 另外还包括GPS接收器与摄像头等。图一为系统的硬件总体结 构图。
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提高,汽车的速度被不断提高,而汽 车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却没有明显的进步,在道路行驶中不断有 违反道路交通法规、违反行车文明的行为出现。数据表明,汽 车事故主要有尾随相撞、超速、疲劳驾驶、侧面碰撞、与其他的 静物相撞等。尾随相撞的原因大部分是对于突然的刹车没有及 时的反应,距离太近造成追尾,碰撞静物则主要是驾驶员的水 平不够引起,对于汽车周围的事物没有进行充分的判断。对于 行车安全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对驾驶员水平的提高,目前 所有的驾校已经提高了考核要求,并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发生 事故的车辆进行溯源追踪,对于驾驶证的考取也进行了更严格 的考核,由三项考核变成了四个阶段的考核,采用GPS定位技术 对考试过程进行核定,避免了人为因素在考试过程的影响。另 一方面就是对汽车科技的更新,通过对汽车设备的技术提升, 让汽车感应到周围环境的因素,辅助驾驶员对周围进行提前充 分判断,避免造成安全事故。
网络பைடு நூலகம்带·
面向车联网的车载智能终端及其实现探究
殷建红(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133)
摘 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开始注入新的元素,将汽车的传统功能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为用户带来了 更加便捷、安全的体验。车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主要是指将汽车的行驶状况与网络进行连接,通过对汽车自身的运行状况与周围的环 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来对驾驶员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出现,提高汽车的通行效率。由于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在车联网 实践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汽车生产企业相互间的互通性差,成本昂贵,无法将这一技术在不同的车型上进行普及运用。随着科技的发 展,车载智能终端开始问世,大大适应了用户的需求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本文重点将以车联网为基础,对车载智能终端设备与系统进行研究, 并将其的实现过程进行论证。车载终端主要包括在汽车的嵌入式终端上安装有摄像机、GPS接收器以及无线网卡等,通过主控单元与运行 环境结合,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与数据传输;除了在硬件上进行升级外,在软件方面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更新,利用汽车对感知影像的分 析,自动提取车道线、计算车辆之间的距离、利用编码技术实现极高的时效性、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互,这些功能的实现都会大大提高 车载系统的可靠性,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与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与汽车的交互性与行驶安全性、高效性。 关键词:智能终端;车联网;安全;车道线识别;GPS;嵌入式
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晚,技术成熟度还不高,目前 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还停留在汽车的使用性能上,而对于安全 与其他的智能阶段的需求还不是很旺盛。但目前随着世界范围 内对汽车智能化研究的发展,我国的一些企业、科研机构也已 经开始了这一方面的分析。2007年前,武汉大学的陈立家就已经 开始了对无线传输协议的研究,对其分类进行了阐述;2008年, 重庆的李丽君等对车载自组网络的特点与应用分类进行了分 析,指出了未来信息广播的新型模式思考与方面;2009年湖面 大学的肖玲等对车载自组网络的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研究。
目前应用于汽车的ABS(制动防抱死系统)、EBD(电子制 动分配)、ASR(牵引力控制系统)与ESP(智能汽车稳定电控系 统)等先进的设备与系统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事故的发 生,这些设备属于主动安全设备。其他的主安全设备还包括信 号处理系统,随着视觉系统技术的进步,信号处理、监测系统 已经开始应用于汽车上,可以对驾驶员的视野进行充分保护, 对驾驶员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避免不符合要求的驾驶员上道 行驶。这些技术都可以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各 个汽车生产企业对于技术的研究各自为政,对于相互间的通用 性设计并没有进行充分,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传输还存在一定的
欧盟的CVIS计划从2006年已经开始,已经有大量的大学、 政府与其他企业组织参与其中,它主要是将汽车与汽车周围的 道路附近的基础设施间进行信息交互,目的为了提高道路交通 运输的效率;而美国的ITS计划是为了进行交通系统运行方案的 设计,计划利用五年的时间建立起车辆间的无线通信,并对车 辆与基础设施间的通信进行解决;日本政府与民间的多个企业 结合,开展了Smartway计划,主要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系统的工作流程首先是注册登录,其次是数据传输与交 换,最后是退出。本文重点对硬件结构中的语音模块接口电 路、GPS定位模块接口电路、液晶屏模块接口电路进行研究。[4] 2.2.1 语音模块接口电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