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让说明文彰显“趣味”岱山县敬业小学鲁小燕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
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编排了近13%的这种体裁的课文,但是相对于记叙文体的课文来说,说明文是“弱势群体”。
不仅是在教材编排的数量上,在《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目标与内容的叙述上,这种“弱势”也很明显,只在第三学段中出现了这样一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这种“弱势”更表现在“不得人心”中,教师不爱教,容易上成“科学课”或是“概念课”;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浓,在自主选择的课外阅读中,常倾向故事性强的记叙文体。
说明文教学,该从挖掘、创设“趣味”入手。
一、文本解读中追求“智趣”(一)立足学科,发掘文本的知识趣味1.梳理“知识趣味”体系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介绍的内容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有的介绍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或自然景观,有的描写有趣的动植物生活习惯,有的介绍最新的科技的成果,还有的探秘宇宙空间等,笔者对三年级以上教材进行梳理,情况如下:表格显示,从涉及的领域看,编者有意安排科学世界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获得知识的趣味;从说明文内容看,随着年级增高,说明的知识从微观到宏观,从浅显向深奥迈进。
2.引入课外相关资料有些文本蕴含的科学知识趣味比较直白,学生读读就能获得,有些文本却比较笼统或是深层次,需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补充一些课外资料才能有助于感悟、体会,进而激趣。
如《太空“清洁工”》中有这样一句话: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
“不到”和“100万美元”使得我的思考受到冲击:句子是在表达“造价不贵”的意思吗?可“100万美元”却是个庞大的数字啊。
此时我查阅了资料,罗列了国内外种种航天器不菲造价,在对比中切实感受到的确是“价廉”。
3.坚定“语用”立场区别于科学课的获取知识趣味,站在“语用”立场,教师更多的是要解读:怎样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作品?是写给谁看的?用什么方式写出科学知识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获取这些科学知识,去享受科学知识的乐趣?只有这样的文本解读才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方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
(二)立足文体,解谜文本言语特色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叶圣陶说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作者为了将学生感到神秘、生疏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准确、生动地表述出来,从谋篇构局、选用说明方式、斟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1.文章题目“聚”焦点说明文往往围绕题目展开说明,题目犹如文章的“圆心”。
《爬山虎的脚》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是如何往上爬的;《秦兵马俑》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及神态各异、个性鲜明;《赵州桥》介绍了它的历史悠久及坚固美观。
读文之前读题猜想,而后在读文时验证猜想,会有较高的乐趣及阅读效果。
2.谋篇布局“藏”规律文章的谋篇布局一般包括:开头结尾、层次结构、过渡照应等。
说明文往往行文眉目清晰,有条不紊,呈现出丰富的结构。
有按时间顺序展开说明的,如《飞向蓝天的恐龙》:“大约在两亿三千年前出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数万年后,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恐龙,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体型逐渐变化;亿万年前,演化出鸟类。
”有按空间顺序介绍的,如《电脑住宅》: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
也有些需引导抓住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性句子,就可理清文章脉络。
大部分说明文的谋篇布局,皆有规律可循。
3.行文走字“姓”科学“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线”。
阅读说明文,要着眼于文章是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是否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说明得准确明白,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要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衡量说明文语言的优劣。
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
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罗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
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4.特殊标点“理”顺序冒号、顿号、分号是说明文中“常客”,作者常用这些标点来说明总分、并列分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句群关系的好载体。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的这句话: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围绕冒号前的话语意思讲述了恐龙的几方面变化呢?分号启示我们,是4个方面而不是8个方面,分号内的2个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即:“骨骼中空”了才能“身体轻盈”,以此类推。
只有摸透语言形式的奥秘,才能走进作者的思维空间,才能抵达“学以致用”的彼岸。
二、教学过程中彰显“理趣”如果说学习记叙文培养的是学生的形象感受、理解能力的话,说明文则更侧重培养学生梳理、思辨、推理等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梳理文脉,了解谋篇布局的逻辑性1.注意梯度推进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知识要点时要依据《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梯度推进。
如四年级《蟋蟀的住宅》,可以让学生细读每个自然段,并圈画出关键词,这样就提炼出了文章说明的知识点;而五年级的《太空“清洁工”》,可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将这五个自然段中意思相关或互相包容的进行合并,最后变成两大方面的意思:①太空垃圾的产生及危害;②太空“清洁工”清理方法及不足。
要是面向的是六年级学生的话,还可以通过梳理两句话内部的逻辑关系,最后变成围绕着课题来写的一句话:介绍了太空“清洁工”的产生原因及工作方法。
2.建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犹如树的根系,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无论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还是其他暗含的逻辑关系,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思维导图的模式,这不仅仅是为了提炼“要点”,明确“方法”,更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其说明事物的构思能力。
如《新型玻璃》的思维导图模式如下:夹丝网防盗玻璃特点:玻璃中加一层金属丝,自动报警。
作用:防盗。
夹丝玻璃特点:非常坚固,碎片会粘在一起作用:安全。
新型玻璃变色玻璃特点:能反射阳光,随阳光强弱变色。
作用:调节室内光线。
吸热玻璃特点:夏天挡阳光,冬天挡冷空气。
作用: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特点:使噪音强度减弱。
作用:消除噪音污染。
(二)上挂下联,领悟句群结构的严密性作者在说明事物时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递进等逻辑关系来组句构段,揭示事物间联系,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句群或重点段落,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章构思的严密。
例如六下《为人民服务》中,最“密不透风”的当属议论“虚心接受批评”的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用了一连串关联词,把各个分句之间结合得天衣无缝,句与句之间层层推进,举例说明,展示出了充分的严密性。
上课时,让学生将整个自然段通读一遍,自主思考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接着相继去掉关联词、打乱句序,让学生在填关联词、理序过程中感受原句群间的严密性。
(三)对比品悟,感受说明方法的适应性科普说明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假设、引用等。
笔者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不可脱离语境系统地讲授说明方法,但也无需避而不谈,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语境中读懂作者想要说明的意思,在对比品悟中收获说明方法在表情达意中的适应性。
如《太空“清洁工”》第三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会遭殃。
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层次:1.理解作者通过将熟悉事物来比喻陌生事物(打比方)的写法写出太空垃圾在宇宙中的失控状态,危害很大。
2.补充了两个语段资料让学生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中初步体会到那么小、那么轻的太空垃圾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语段一:小于1毫米的碎片,因数量众多,会使航天器的照相机镜头等光学敏感器件性能下降。
而与尺寸大于10厘米的大空间碎片相撞就不仅是让航天器“受伤”那么简单了,它们甚至会令航天器“机毁人亡”。
语段二:一块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卫星,相当于两辆小汽车以100公里的时速迎面相撞。
卫星会在瞬间被打穿或击毁。
如果撞上的是载人宇宙飞船,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3.鉴于学生对“小于1毫米”、“10克重”的认识无具体空间形象的基础上,又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用“沙粒”、“头发丝”等物来比喻“小于1毫米”的物体;用“相当于1支水笔的重量”来说明“10克重”,学生头脑中有了熟悉事物的形象支撑,感悟理解又深了一层。
4.回到文中,句中的“这些东西”是指一些怎样大小的太空垃圾?引导学生用数字说话,学生纷纷用上了“这些(尺寸大于10厘米)的东西”、“这些(10克重)的东西”。
这四层次的教学将列数字、打比方如同揉面粉似的来去揉搓,并且在文中走了一个来回,无需强调说明方法的概念,学生不仅深切体会到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作用,而且也恰到好处地进行了学习实践。
(四)品读文字,揣摩语言表达的准确性1.品读中感悟说明文介绍事物要求科学性强,所以在说明表示时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词句时,语言准确性高。
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自然段中的“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结合第4自然段内容慢慢地地赏析“一支”、“漫长”、“最终”这些词语,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能演化成鸟儿,以及恐龙的演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从而引起学生对科学、准确表达的关注。
2.历练中内化随着年级增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要适度创设学生学习准确表达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语言实践中内化表达方法。
如六上《鹿和狼的故事》中的第7自然段揭示了“灭了狼,却造成了鹿死林毁的结局”的原因。
学生朗读了后未必都能理解“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这种自然规则。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所以我采用了画“关系图”的方式:相联系的关系后,学生又很容易把对鹿、狼的认识从一个片面到另一片面,即“鹿是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狼则是森林的保护者”,所以此时表格的后半部分题目恰好能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准确用词——“只有‘过多’的鹿才是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只有‘适量’的狼才是‘森林的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