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旅一体化”视角下新城新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以延安市新区为例
一、我国新城新区开发建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城新区从深圳特区起步,不断演进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括国家级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新城、低碳生态新城、科教新城等在内的各类新型空间载体,新城新区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我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总共超过3000个,其中,国家级新区11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级产业园区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个。
这其中,国家级新区成为新城新区的龙头;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成为新城新区的骨干;省(市)级各类新城新区成为新城新区系统的重要支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增长时期已经结束。
新城新区从总体而言将进入内涵式增长的新阶段,但是现实中各地新城新区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新城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千城一面”:规划理念照搬,城市功能定位重复,缺少地方特色和个性
各地新城新区发展中,存在规划理念照搬,城市功能定位重复,脱离地方发展实际,用标准化的方式组建新城新区的方式突出,为了追赶所谓的新区速度,造成“千城一面”。
一些新城新区的基本配件就是高大巍峨的行政办公楼作为门面,一排排标准化的工业厂房充斥其中,马路宽广、花坛四处摆放。
在新城新区这张白纸上,没有特色和个性,看不到历史文化沉淀。
(二) “产城分离”:产城发展缺融合,难以实现城市、产业、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
部分产业新城仅仅靠产业园区发展产业,却因为缺乏居住、生活等配套设施,难以形成产业人口集聚和人口的城市化;另一些新城新区一味追求城市化,依赖房地产开发建设实现土地财政,在没有产业支撑的市场环境下同样造成了空城、鬼城和死城。
总之,如果产业和新城之间不能够实现城市、资本、产业与人口的协调发展,不仅造成城市建设的巨大浪费,还会加剧老城的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也可能最终导致空城、鬼城的现象发生。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三) “重硬轻软”:过分强调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
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诸如低碳、绿色、智慧新城新区等的提出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或者在实施层面往往偏重城市建筑、城市道路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略生活性、服务性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的空间不足,造成城市服务功能不全,城市生活不甚便捷。
另外,忽视城市景观环境和公共休闲空间的营造,缺少城市文化的挖掘,难以形成独特的城市吸引力空间。
三、新城新区“产城旅一体化”发展路径——以延安新区为例
(一) 延安新区开发建设的背景
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质构造复杂,多年来延安城区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延安市中心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用地面积占到目前建成区总面积的70%,历史文化保护压力大,人地失衡,城市用地紧张,发展空间不足;由于山脉阻隔,延安中心城市沿沟谷纵向延伸,且道路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公园、文化场馆等城市公共休闲设施严重不足;中心城市用地功能混杂,圣地感缺失,重要革命旧址隐匿于生活区内,城市与山、水之间缺乏联系,也没有控制视觉景观通廊,缺乏具有引导性的观景点。
在此背景下,2011年12月延安市第四次党代表会作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重要战略决策。
此举是重塑延安革命圣地形象,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拉大城市功能框架,激发城市发展潜力的新平台。
为从根本上解决延安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延安新区按照“依托老城,沿川展开,整流域治理”的原则,分为北区、西区、东区三个片区建设规划,总面积达78个平方公里。
首先启动的为新区北区,然而北区在规划建设中更多的考虑了城市的行政、居住、教育、交通、绿地等基本功能,对于城市文化、城市产业、城市休闲、城市景观、城市商业、城市公共服务及其之间的协调发展缺少考虑。
延安新区通过“产城旅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将打“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城。
(二) 延安新区“产城旅一体化”发展路径解析
1. 景城同建:以景观化思维推动城市建设,打造景城一体的城市发展空间
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延安新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对公园、绿地、主干道的绿地进行严格的强制性的规划,从源头上把这个区域定位成生态的、园林的、绿色的新城。
随着新区建设的全面展开,未来将打造以环城山体公园、主体城市绿化、道路绿化带三大绿色板块共同构成的新区城市生态景观新界面。
同时,注重加强城市人文景观建设,延安新区作为延安对外形象展示的新窗口,将革命历史文化和陕北特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筑和景观打造中,比如打造延安大剧院、“中国红”节庆文化广场等特色城市文化地标建筑,以及规划设计中的延安府历史文化街区等。
城市绿色生态景观、地方特色人文景观的融入,为延安新区景城一体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休闲引领:以休闲旅游项目为引擎,提升城市休闲旅游服务功能
以休闲化的项目和产品为带动,通过休闲产业提升延安新区的城市休闲旅游服务功能。
第一,“盘活存量”,活化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绿地、绿道、公园、博物馆、文化馆、城市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点等,将休闲化的产品、业态、设施融入其中,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休闲服务功能,主要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第二,“用好增量”,针对延安老城区以及延安新区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休闲服务功能缺失问题,建议新区相应地块用地类型调整,通过大型休闲项目的引入,打造延安城市休闲的新引擎,提升城市休闲度假吸引力,与老城形成功能上的互补,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延安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和延安旅游的附加值。
3. 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个性
延安地处中国陕北,作为“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圣地以及中国革命圣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延安新区开发建设中在城市建筑、景观节点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设计中,注重特色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同时,相对于老城的文物保护和开发限制等因素,新区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的创新空间,更适于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将创意化的文化元素与城市景观,城市商业综合体、休闲街区,文化演艺,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地方美食等全方位的融合,丰富文化的表达展示形式,最终使融入城市生活,形成特色文化氛围,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个性。
4. 产城融合:旅游业引导的多产业跨界融合,共同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旅游业作为延安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之一,通过旅游业与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产业高度融合,不仅能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提高城市的创新力、带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也有利于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集群优势、推动旅游产业本身的转型升级。
延安新区众多新兴产业发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市场环境,包括政策、资本、客流等,新区通过发展休闲旅游业,依靠休闲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与老区形成功能互补,实现“观光在老城、休闲在新区”的格局,引导老城千万级游客向新区转移,为新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综合带动作用,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链各个环节,促进城市餐饮、住宿、娱乐、公共交通等旅游配套设施发展,同时,通过充分发挥“旅游+”的整合功能,创新旅游与文化、商贸、教育、现代服务业等的融合方式,不断催生新产品和新业态,提升相关产业附加值,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持的产业支撑力;最后,通过产城融合、产旅融合,构建延安新区满足现代游客休闲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休闲消费空间,延长游客在延安新区的停留时间,从而实现产业兴城,转型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