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异物取出术116例分析总结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征、支气管镜下取异物的手术时机,手术技巧,麻醉方法,气管切开,术后处理,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病例的原因,麻醉药物的选择,气管切开的指征,变位性异物的应急处理方法。
结果70例顺利取出异物。
术中并发喉痉挛24例,气管切开10例,变位性窒息6例,死亡6例。
结论术前充分准备,麻醉药物的组合,熟练的操作技术,气管切开术的时机把握,术后的观察和处理是异物成功治疗的几个重要因素,同时,由于激素的合理应用,支气管镜的更新及手术方法得当,需气管切开取异物的病例明显降低。
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常见急诊之一,常导致患儿特别是1岁以下的患儿意外死亡[1] ,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取出异物。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改进和先进的麻醉设备的应用,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率得以提高[2~4],异物吸入后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大型异物致总气管或声门急性完全性阻塞者可突然发生死亡。
营养不良,年龄越小,手术耐受力差,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1994-2008年,收治气管异物116例,在诊断、手术、治疗方面有一定体会,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994-2008年,收治气管异物116例中,男68例,女48例,年龄8个月~62岁,其中5岁以下94例(81%)。
总气管异物22例,右侧支气管异物64例,左侧支气管异物30例,其中气管支气管多发性异物10例。
肺部听诊时,病侧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X线检查(包括部分CT检查):肺气肿20例,肺不张16例,肺部炎症24例,X片显示异物影8例。
116例中误诊10例。
1.2 异物存留时间见表11.3 手术方法入院后根据病情,急诊或择期手术。
局麻下手术6例,全麻下手术110例,采用氯胺酮、r-OH(r羟基丁酸钠)组合麻醉32例,氯胺酮、咪唑安定组合68例,氯胺酮、异丙酚组合16例,以上同时使用1%地卡因喉腔表面麻醉。
直达喉镜下取出异物4例,电视监视纤维喉镜下取出异物4例,支气管镜下取出108例。
术中或术毕常规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
2 结果异物顺利取出70例,术中并发喉痉挛24例,异物变位6例,气管切开10例,死亡6例。
3 讨论3.1 病史与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尤其是植物性,吸入后可引起发热、咳嗽、咳痰、气喘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易与支气管炎、肺炎混淆。
本组1例右支气管反复感染4个月,在外院住院3次,经抗炎治疗未愈,后追问病史,才疑为支气管异物转入我院,于右侧支气管取出1/2粒花生米而愈。
6例死亡中的4例患儿,开始均收治儿科,出现全身衰竭,IV度喉梗阻转入我科,术中及术后抢救无效死亡。
1例12岁患儿误吸注射针头,因害怕父母责骂而隐瞒病史4个月。
故对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肺炎等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各方面检查,作出正确诊断,特别是经抗炎治疗,疗效不佳的“支气管炎”、“喉炎”更应警惕异物的可能。
3.2 手术时机一旦确诊,尽早手术,因异物自然咳出的机会较少,异物在气管支气管内随时有发生窒息威胁生命的危险。
但并不是所有的异物皆能及时取出,特别是患儿出现并发症,如:高烧、脱水、酸中毒或已处于衰竭状态时,实施支气管异物取出可能造成死亡。
所以,异物未引起阻塞性呼吸困难而并发症危重者,应先保守治疗,待患儿全身情况得到改善,再取出异物。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立即手术:①异物时间短或日期虽较长,但无并发症者,应立即手术;②已出现窒息或严重呼吸困难者;③活动性异物;④无严重合并症者。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暂缓手术:①异物已超过数日,并有高烧、脱水或衰竭,应采用短程大剂量抗菌素激素和补充液体,病情好转后,再行手术取出;②已有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或气胸等并发症者,应先对症治疗,待积气消失或明显缓解后,再手术;③正患有呼吸道感染,无明显呼吸困难者;④特殊型异物无明显呼吸困难者,如本文的大头针、注射针头、口哨等;⑤患儿短期内已行异物取出术失败者,而病情较稳定,视其危急程度,先进行抗炎治疗,病情好转后行第二次手术,一般二次手术间隔5~7天。
但遇固定性的支气管异物突然变化为活动性的气管异物,应立即手术取出。
本组有4例进行二次取出术。
同时还要注意在手术结束前,应细致检查总气管、左右支气管及各肺段支气管开口处,确信无异物残留方可终止手术。
3.3 麻醉问题有两种主张。
持全麻意见者认为:在全麻下手术有八大优点:①年龄越小,耐受手术的时间越短,为了争取短时内取异物,必须保持患儿安静和正确体位,只有在全麻下才能达到要求;②在无麻醉下手术,患儿常用力挣扎,易发生牙齿、喉或气管损伤,甚至发生纵隔气肿、气胸等;③小儿呼吸中枢不稳定,呼吸频率快,潮气量小,气管支气管异物常严重影响呼吸机能,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多处于疲劳状态,如患儿挣扎时间过久,易引起呼吸衰竭;④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常并发不同程度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积,无麻醉手术时患儿挣扎,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增加,使缺氧加重,常可引起患儿心力衰竭或心跳骤停;⑤喉、气管支气管皆由迷走神经支配,小儿神经系统不稳定,无麻醉下施行直接喉镜或支气管手术皆容易引起喉痉挛、心律改变或心跳骤停;⑥全身麻醉使患儿安静,增加对手术的耐受力;⑦全身麻醉使患儿肌肉松驰,减少手术困难;⑧全身麻醉可大大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精神创伤和手术痛苦。
持无麻醉意见者认为:①如西瓜子、葵花子等类型异物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②异物存留时间长,已合并有肺部病变,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多,加之长期咳嗽导致声门水肿,在麻醉中可能出现呼吸骤停;③某些气管内异物在无麻下手术时因咳嗽,异物可随气流进入总气管,采用盲探法较易取出。
从本组全麻患儿取出术的病例中,我们认为,采用合适的麻醉药物组合和适度麻醉效果是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氯胺酮镇静、镇痛作用明显,麻醉医师乐于采用,但用药后体位反射消失,而肌张力增强,即为“倔强状态”[5],临床观察单独使用时易发生喉、气道痉挛,乃至呼吸、心跳骤停,故有学者主张对咽喉和支气管施行特殊治疗操作或手术时必须加用肌松药[5]。
笔者于2000年以前,多采用氯胺酮、r-OH(r-羟基丁酸钠)组合,但是r-OH有减低心率、分泌物增多不良反应明显;2000年以后,多用氯胺酮、咪唑安定或异丙酚组合,咪唑安定半衰期短、代谢快、呼吸抑制轻、镇静效果好,避免了上述组合的不足,有利于手术顺利实施。
一旦术中因受刺激发生喉气管痉挛、窒息,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取出直接喉镜,面罩正压给氧或同时给予少量肌松剂,等待喉痉挛缓解、呼吸恢复正常再继续手术。
麻醉宁可稍深不可过浅,麻醉过浅对镜检造成的困难更大。
3.4 气管切开取异物对于气管异物的患者,凡不需施行气管切开术者,均应尽力避免,以减轻患者痛苦或发生气胸、纵隔气肿、出血等并发症,以及遗留拨管困难、甚至气管狭窄等。
因此,在采用气管切开治疗气管异物时,既要当机立断,不失抢救时机,又要从患者总体情况出发,仔细权衡利弊。
主要适应症如下二种情况:3.4.1对于特殊异物值得注意的是,异物较大且形状不规则的如塑料笔帽、玩具、假牙、鸡骨鸭骨等患者应通过气管切开取出异物更安全[6],经声门取出可引起喉部严重损伤者,本组有2例特殊异物分别是注射针头和硬塑料空心园柱体口哨,前者不易钳夹,过声门时易脱落,后者因异物坚硬体积大,不能通过声门顺利取出。
3.4.2 喉部炎症重,声带水肿明显,不能下支气管镜而适应经气管切开取异法;或手术时间长,术中需多次插入支气管镜,术毕或术后发生严重喉梗阻,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后取异物,以避免窒息死亡。
本文8例患儿分别发生于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心衰,痰液不能吸出,虽经给氧吸痰,应用激素,注射强心针等治疗,但由于患儿渗出物粘稠,插管后声带水肿,声门区狭窄,麻醉药物所致的呼吸抑制作用等,症状仍不能缓解,即行气管切开术,配合药物治疗转危为安。
经气管切口处插入支气管镜,可缩短钳夹异物的操作距离,减少喉痉挛和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为了避免气管切开,镜检时间要尽可能缩短,减少喉水肿,支气管镜通过声门时其纵轴应与气管纵轴一致,避免声门下及气管粘膜损伤,造成喉梗阻发生或加重。
3.5 异物的变位性窒息3.5.1 见于病程较长的患儿,异物停留于一侧主支气管,病侧肺呼吸功能降低或丧失,一旦手术原因使异物移位至气管或健侧主支气管,即出现窒息。
本组6例均为钳夹异物随镜退出过程中,异物滑落至气管或吸入健侧主支气管所致,其中2例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
遇此情况应迅速将气管镜放入健侧主支气管寻找,快速将异物取出,或将脱落在气管的异物再次推入患侧主支气管,重行钳取。
一侧主支气管内较大而质脆异物,可先将其夹碎,分次从镜中钳取,以防发生变位性窒息。
3.5.2 手术麻醉时,由于异物突然嵌顿于声门发生窒息,立即用直接喉镜挑起会厌取异物。
本组1例3天前误吸花生米,在麻醉时出现上述情况,快速用直接喉镜取出异物,发现异物为已泡胀的3/4粒大小花生米。
3.6 术后处理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常规应用抗菌素及祛痰药物5~7天,同时处理并发症,如心衰、气胸。
心衰患者应给予适量的西地兰纠正心衰:首次剂量50%GS20ml+0.4~0.8mg西地兰静推,1~2h后再用相同剂量。
气胸量少者给氧以促进气体的吸收;呼吸困难明显,特别是张力性气胸必须立即排气。
气管切开的病人,应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总之,笔者以为支气管异物取出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操作者熟练程度,对手术时机的把握,麻醉的控制,并发症及时合理处理;同时术前对病史的采集与判断亦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