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升初经典奥数试题及答案4

小升初经典奥数试题及答案4

小升初经典奥数试题及答案4 每道题的答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

【二年级】
课内知识:275-89-75
课外趣题:有三堆水果,每堆水果同样重。

第一堆:1个西瓜、1个菠萝、5个苹果。

第二堆:3个菠萝、11个苹果。

第三堆:1个西瓜、8个苹果。

每个苹果重150克,每个菠萝重克。

【三年级】
课内知识:有若干盆鲜花摆成一个四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每边有12盆,一共摆了多少盆鲜花?
课外趣题:三年级一班选举班长,每人投票从甲、乙、丙三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人。

已知全班共有52人,并且在计票过程中的某时刻,甲得到17票,乙得到16票,丙得到11票。

如果得票比其它两人都多的候选人将成为班长,那么甲最少再得到多少票就能够保证当选?
【四年级】
课内知识:84372725
课外趣题:在下边的竖式中,相同字母代表相同数字,不同字母代表不同数字,则四位数= 。

【五年级】
课内知识:有三根铁丝,分别长300厘米、444厘米、516厘米。

把它们截成同样长且尽可能长的整厘米小段(不许剩余),每小段折成一个小正方形。

然后将这些小正方形混放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拼一次都必须用上所有这些小正方形),这样可能拼成的长方形有多少种?
课外趣题:用12根长为1厘米的小棍摆成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多边形(至少用三种方法)。

【二年级】
课内知识:275-89-75
解答:原式=275-75-89
=200-89
=111
课外趣题:有三堆水果,每堆水果同样重。

第一堆:1个西瓜、1个菠萝、5个苹果。

第二堆:3个菠萝、11个苹果。

第三堆:1个西瓜、8个苹果。

每个苹果重150克,每个菠萝重克。

解答:观察第一堆和第三堆可以看出1个菠萝=3个苹果,所以每个菠萝重1503=450克。

【三年级】
课内知识:有若干盆鲜花摆成一个四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每边有12盆,一共摆了多少盆鲜花?
解答:(12-1)4=44(盆) 44+36+28+20=128(盆)
课外趣题:三年级一班选举班长,每人投票从甲、乙、丙三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人。

已知全班共有52人,并且在计票过程中的某时刻,甲得到17票,乙得到16票,丙得到11票。

如果得票比其它两人都多的候选人将成为班长,那么甲最少再得到多少票就能够保证当选?
解答:在计票过程中的某时刻,甲得到17票,乙得到16票,丙得到11票。

说明一共统计了17+16+11=44张选票,还有52-44=8帐没有统计,因为乙得到的票数只比甲少一张,所以,考虑到最差的情况,即后8张中如果没有任何一张是投给丙的,那么甲就必须得到4张才能确保比乙多。

因此,甲最少再得到4票就能够保证当选了。

【四年级】
课内知识:84372725
解答:原式=(421)(3739)25
=(425)(1119)21
=10099921
=21(1000-1)100
=(21000-21)100
=2097900
课外趣题:在右边的竖式中,相同字母代表相同数字,不同字母代表不同数字,则四位数= 。

解答:显然t=1,由于竖式的百位是t+ t,所以竖式中百位两个数字相加不可能向竖式的千位进位,就有s+v=11。

由于个位上a+t=t,所以a=0,个位上两个数字相加不可能向十位进位。

既然v+s=11,所以v=t+t+1=3.若v=3,则s=8。

因此=1038。

【五年级】
课内知识:有三根铁丝,分别长300厘米、444厘米、516厘米。

把它们截成同样长且尽可能长的整厘米小段(不许剩余),每小段折成一个小正方形。

然后将这些小正方形混放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拼一次都必须用上所有这些小正方形),这样可能拼成的长方形有多少种?
解答:(300,444)=(300,144)=(12,144)=12
(12,516)=12
因此把它们截成长度为12厘米的小段,共可以得到
(300+444+516)12=105段。

而105=1105=335=521=715,拼成长方形有4种。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课外趣题:用12根长为1厘米的小棍摆成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多边形(至少用三种方法)。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责任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