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土壤学复习资料(1)

区域土壤学复习资料(1)

区域土壤学复习资料(结合笔记资料复习)
一:填空
1.1936年,梭颇的中国土壤分类把中国土壤分为两大系列,再细分为9个土类。

2.1987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按六级分类制,及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把全国土壤划分为11个土纲。

3.我国土壤类型的纬度水平地带性从南至北分布规律是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黑土或黄钙土。

4.灰化土在寒冷和湿润且较砂质母质条件下形成,主要类型有典型灰壤、铁质
灰壤、腐殖质灰壤。

5.地势高亢的山坡梯田形成淹育型水稻土,平原区形成潴育型水稻土,山间谷
地山坑田形成潜育型水稻土,其中瀦育型为良水性水稻土。

6.典型水稻土具有耕作层、犁底层、瀦育层、潜育层发生层次。

7.水稻土在淹水还原条件下使土壤pH值向中性点转化,使土壤缓冲性增强。

8.按盐分的含量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海滨盐土可分为重盐土、中盐土、轻盐土、脱盐土四类。

9.坝地土壤可划分为潮砂土、潮砂泥土、石仔土三种类型,其中潮汐泥土肥力
最高,石仔土质地最粗。

10.埋藏型泥炭土的剖面层次包括覆盖层、泥炭层、潜育层,形成时在底层进行着潜育化的离铁过程。

二:简答题
1.按照法格列尔学说论述红壤形成的脱硅富铝化作用过程?
红壤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矿物分解阶段:即矿物分解成简单化合物(高岭石等化合物),
而风化物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2)第二阶段:中性淋溶阶段:其中绝大部分盐基被淋溶,随水流失;部分硅酸盐化合物被淋溶;Fe、Al化合物难淋溶而相对富集;
3)第三阶段:Fe、Al聚积层形成阶段:中性风化物盐基被淋溶,发生酸性反应,但酸度达到一定程度时,Fe、Al淋溶向下移动,在底层一定深度时停下来,反而上升到某一层次从而形成含Fe、Al丰富的聚积层。

2.广东省土壤形成的气候特征?
1)热量丰富、全年温热、冬季偶有寒冷;
2)雨量充沛、分布不均、春旱夏涝;
3)光照充足;
4)夏季台风多。

3.水稻土的脱N过程和控制脱N措施?
1)脱N过程:有机N与铵在第一个氧化层被硝化成NO-3,而NO-3随水向下移动到第一个还原层,在还原层被反硝化成N2而损失掉的过程。

2)控制脱N的措施:a.施用铵态N肥;
b.深施或施肥后结合中耕。

4.紫色土形成的风化特点和剖面特征?
1)风化特点:a.易产生物理风化;
b.风化物易被冲刷。

2)剖面特征:a.土壤发育层次不明显:整个土壤剖面呈均一的紫色;
b.土层浅薄:土层小于1m,甚至母岩暴露出来。

5.红壤容易受旱的原因?
1)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旱季易干旱;
2)受地形限制:难以修筑灌溉系统和山塘水库;
3)土壤水分特性差:a.透水性差;
b.持蓄水分能力差;
c.无效水含量高;
d.土温高,蒸发强度大。

三:论述题
1.试述冷底田的土壤特性和利用改良措施?
(1)土壤特性:
1)水热状况不良:常受“五水”(山洪水、黄泥水、冷泉水、铁锈水、积水)危害及土温低;
2)有效养分缺乏:a.土温低导致有效养分难释放;
b.酸性强使固磷作用强烈;
c.长期流水作用导致盐基淋失多;
3)还原性强,毒物多:如Fe2+、H2S、CH4、有机酸多,对植物根系毒害作用强;
4)阳光不足,空气冷湿;
5)土壤烂,难耕作。

(2)利用改良措施:
1)开“三沟”(环山沟、环田沟、田心沟),排“五水”,以降低地下水位;2)合理施肥:多施P、K肥和施用热性肥料;
3)犁田晒冬,水旱轮作,以加强还原性有害物质的消除;
4)斩阴枝,增加光照面积。

2.张家界黄龙洞景区地形地貌、土壤的特点和成因?
1)地形地貌:孤山相连,山清水秀,土地零星,山中有洞,洞中千奇百怪
黄龙洞景区是石灰岩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整个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河,由石灰质溶液凝结而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遍布其中。

2)土壤特点:黄龙洞的土壤质地细,粘,土中含砂量少,土层薄,土地不连片,但Ca、Mg、K等含量丰富,因此土壤肥沃。

3)成因:a. 石灰岩硬度大,其主要物质组成为方解石。

方解石中Ca、Mg、K
等含量丰富,即含盐基离子多,含石英砂矿物少,风化后的土壤含砂量少;
b. 方解石主要在海底形成,由于地壳运动被抬升,而在抬升过程形成很多节理,岩石主要沿节理风化,但风化水平较慢;
c. 亚热带,高温多雨区,岩石风化快,多雨形成水的冲刷力、溶蚀力
很强,由于雨水冲刷严重,导致土层较薄;
d.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CaCO3,地下水多,将其溶解生成Ca(OH)2,而Ca(OH)2的溶解度比CaCO3大,所有石灰岩逐渐被侵蚀,最终形成了多溶
洞的喀斯特地貌。

3.武陵源景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特点与成因?
1)地形地貌:武陵源景区以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其主,石峰林立。

山峰直上直下,垂直高度比较高,地形险峻,沟谷纵横,山顶平坦。

2)土壤特点:土层薄、质地粗、肥力低。

因为石英砂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砂,K、Ca、Mg、P含量。

在山区由于流水作用,质地粗,黏粒少,肥力低。

武陵源景区地区受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变化影响,从河谷到山顶形成了红壤和山
地黄壤两种主要的土壤类型。

a.红壤的表土有机质含量较低,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pH在
4.5-
5.2之间;粘重,保水保肥力差,耕性较差,有酸、粘、瘦的特性。

b.山地黄壤的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母质为砂岩、石英砂岩,有机质含量15-20%,pH为5.8-6.5,阳离子交换以Ca、Mg为主。

3)成因:a.武陵源景区是石英砂岩,它的特性是非常坚硬,密实,石英砂多,岩石大约形成于海底,由于地壳运动被抬升,暴露于地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很容易形成断裂带,岩石节理纵向节理;
b.石英砂岩含SiO2为主,;石英砂岩质地非常硬,节理发达,风化时沿节理风化,所以风化成峰林地形。

在强降雨的作用下,风化和风化物的在节理发达
的地方容易风化,水平岩层在原地不受其作用。

然后形成一个个的山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