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摘要: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
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因
而,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
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
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则沉闷、冷漠、消极
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
慧火花。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气氛;学生知识;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90-01
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
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因而,在教
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
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
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则沉闷、冷漠、消极的课堂气
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
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中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
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
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
中,我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是怎样的动物,狼和羊会发生什么故事?
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课题?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
二、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腾出一部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
此外还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讲究提问的方法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童第周两次争气的事,一次为自己,一次为国家。
我表扬后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童第周为什么要给自己争气?他又是怎样给自己争气的?结果怎样?从童第周为自己争气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四、发挥激励的作用
表扬让学生如沐春风,不管是什么时候,我都不忘表扬我的学生。
在指导学生朗读《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学生开始读得并不好,但我发现几个平时读书不好的学生读得很认真,于是我表扬他们读得很认真,并问他们能不能读得更好,还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我的语文书上,告诉他们老师要把这些朗读小能手的名字记下来,这样老师一拿语文书就会想起他们。
当学生再读时,我是耳目一新,学生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写在我的书上。
而学生的兴趣也大增,师生间自是其乐融融。
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五、注重课堂讲授的艺术,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
在语文教学中,讲授是向学生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
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认真讲授准确无误,方法灵活
多样,重点突出。
每堂课,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但是,究竟开头怎样讲、中间怎样讲、结尾怎样讲,哪些应精讲,哪些应提问,哪些应练习,哪些应自学,所有这些,都应全面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无计划,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轻重不分。
在各教学环节都安排恰当的前提下,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即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学习领会知识。
教师的语言,只有能为学生接受,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讲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节奏感,它能更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单调刺激,减少学生疲劳,使教学气氛和谐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