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升初科普应用文章阅读讲义练习含答案

小升初科普应用文章阅读讲义练习含答案

教学内容:科普文、应用文阅读课前小测: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

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对资源过度的消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这一过程”指什么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

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教学目标:1、把握科普文、应用文阅读的基本要领及步骤。

2、掌握科普文、应用文阅读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教学步骤:一、科普文的阅读方法科普文一般是以通俗的形式介绍某种事物或形象,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

科普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清楚地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可从题目、段落的第一句话、文章的中心句去分析;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从事物的形态、构造、变化、成因、功能等方面去思考。

一般来说,科普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2、清楚文章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也使文章更具体、更详细。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4)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5)作比较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3、注意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科普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科普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4、逐段概括要点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5、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这篇文章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二、应用文的阅读方法应用文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生产、学习中处理各种公私事务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应用文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小学生要初步掌握书信、日记、读后感等几种常用的应用文的阅读。

在阅读应用文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㈠、看清格式,弄清类别与一般文章不同的是,应用文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

如写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问候、署名、日期这五个部分。

再如日记,在正文问前,也就是日记的第一行一定要写上日期以及天气状况,通过这些特殊的格式我们可以判断这篇应用文到底属于哪种类型。

㈡、阅读正文,抓住主要内容应用文既然是大众常用的实用文体,那么每一篇应用文一定都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通过阅读正文把握其主要内容,如《给颜黎民的信》中,鲁迅先生讲到了六件事情:①不能只看一个人的着作;②只看文学书不好;③应该看看世界旅行记;④谈在上海看桃花;⑤同意把信发表;⑥指出写信人署的是假名。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封信是一封回信,对颜黎民信中提到的事情作了答复。

这就是鲁迅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

㈢、把握应用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用文也是一篇文章,只不过格式、目的不同于一般文章。

我们小学阶段所遇到过的应用文大多以记叙为主,可以当作记叙文来阅读。

把握其思想感情对我们理解应用文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就表现了巴金对家乡孩子们的关怀、爱护和希望,只要弄懂了这一点,才能算真正读懂了这封回信。

三、典型例题解析二氧化碳提起二氧化碳,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它是呼吸器官排出的废气。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就会导致动物的死亡。

把一只小白鼠放入一只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里,不到几分钟,这只小白鼠就会一命呜呼,人如果进入这种环境中,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你可知道:地球上要是没有二氧化碳,那地球上现有的众多生物就不可能存在!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

在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时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动物所需要的氧气的含量却微乎其微,后来,在生命的发源地――海洋中出现了植物,绿色的生命。

它们吸收了水、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于是,大气中氧气的含量逐渐提高,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却慢慢减少。

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球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动物,最后出现了人,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于是,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就基本不变了。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存在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便不会出现了彩色的生命,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也就不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动物,更不会有人类这样发达的社会。

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二氧化碳还能为我们做许多事。

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也比较稳定,把一个充满二氧化碳和一些灭火剂制成的泡沫灭火机,成了人们灭火时的有效工具。

二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当它从灭火机中喷射出来,就迅速覆盖在火的上面,隔绝了火与大气中氧气的联系,火得不到氧气的助燃,最终只有熄灭了。

用机器把二氧化碳制成晶体――干冰,用飞机把它撒在干旱地区上空的云层里,可以吸收周围的水分,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消除旱情。

夏天,清凉可口的饮料――汽水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当人喝汽水时,二氧化碳能带着大量热量从人体中跑出。

总之,别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形,但它却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1、第一自然段中“此”指的是(像白鼠一样死掉)。

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人们对二氧化碳作为废气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