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 第6期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2 No.6 2009年1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Nov. 2009 ——————————————收稿日期:2008 - 04 - 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ZW031)。
作者简介:王文荣(1972 -),男,江苏兴化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
论清代京江张氏家族文化及其文学王文荣(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中文系,江苏 常州 213001)摘要:以张玉书为代表的张氏家族是清代镇江地区的文化望族,该家族科举鼎盛,家族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具有经世之才,勤政爱民,忠贞节义,这与张氏家族重视教育有关,张氏也因此形成了以科举文化、经世思想与史学传统为特征的家族文化;张氏家族人文荟萃,文学创作丰富、形式多样,宗尚唐音是张氏的诗学传统,吟诗结社是张氏家族的风雅方式,张氏家族中女性文人更增添了文化家族的风流儒雅。
关键词:张玉书;京江张氏;家族文化;家族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9)06 - 0028 - 06位于吴头楚尾的镇江府,人杰地灵,文化望族层现叠出,在众多的文化望族中,京江张氏家族格外引人注目,康熙帝曾御赐“松荫堂”匾额。
该家族科举鼎盛,清代八世出12位进士,其他取得科名人士若干,产生了众多的杰出政治人才,尤其是张玉书位居康熙朝太平宰辅近二十载,学识与政治才华均更使得该家族文采风流,映照江左,诚如张氏后人张学华所云:“我家自元来迁居丹徒,仲敬公以忠节著,绍南公以孝义称,明季时修羽公父子祖孙并守遗民之节,尤以风雅著闻。
逮本朝顺治开科,湘晓公冠冕南国,时推文章宗匠,文贞公集列于四库,沨沨乎盛世之音。
至圌东公、石帆公皆一代诗人,作者迭兴,风流不堕,逮于闺秀亦娴吟咏。
”[1](《例言》)目前尚无专门研究该家族的文章,而对该家族的研究无论是对文化史、文学史还是对江南区域文化与文学来说都是极有意义的。
本文试就该家族众多杰出政治人才、家族文化、家族文学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众多杰出的政治人才张氏家族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官员,从京官到地方官,从治国史的总裁官到地方志的编纂官,从奔腾的黄河到荒远的岭南,均可见到张氏家族的身影。
张氏官员以文官为主,代表性的如:张九徵,他是清代首开京江张氏政治生涯的人,官至河南学政。
张玉书,他的从政级别是张氏家族中最高的,曾任礼部左侍郎、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会试总裁等高职,在张氏族人中,张玉书无疑是丰碑式的人物。
张玉裁,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九年分校会试。
张仕可,授行人司行人,历官河南提学佥事、湖南永郴道布政使司参议署布政使。
张恕可,授内阁中书,官至浙江杭州府知府。
张逸少,张玉书长子,历任侍读学士、顺天府学政、己卯科山西乡试、丙戌科会试同考官、《广群芳谱》总裁官等职。
张宏敏,康熙四十四年召试,钦取入南书房、武英殿供奉,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
张秉锐,曾任庚申、甲子科乡试同考官。
张锡庚,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刑部右侍郎、浙江学政。
张学华,改庶吉士,授检讨,外任山东登州府知州、江西提法使,山西道监察御史。
京江张氏亦不乏勇武之士,以张玉文、张拓为代表。
张玉文,康熙乙酉科武举,丙戌科武进士,历任广东高州镇标守备、浙江宁波营游击,诰授武德将军。
张拓,乾隆丙辰恩科武举,丁巳科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历任赣州镇标羊角营都司、福建建宁镇中军游击、护金门镇总兵印巡视台湾,诰授怀第6期王文荣:论清代京江张氏家族文化及其文学29远将军。
京江张氏在从政生涯中表现出杰出的才华。
张九徵精通典章制度,娴于吏治,“考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熟谙掌故,人共惊异。
”[1](卷八徐乾学《张公九徵行状》)其出任河南学政时,“甫至,即倡明礼教,率 师儒迪实行务,为经世实学。
捐俸金令学官广购书籍,听诸生就读,诸生有欲自购书者,亦资之 不倦。
而其未列于诸生者,俾各郡邑严择社师、增社学以教育子弟,使之诵小学、家礼,学成人之 道。
”[1](卷八李光地《河南提学道佥事公选张公传》)其卓著的政绩使得“两河人士,叹为百年未有”。
[1](卷八徐乾学《张公九徵行状》)张玉书曾多次参与治黄工程,并秉公处理了靳辅、于成龙一案,其在治黄一事上,功不可没。
他又曾三次从康熙帝北征①,这种殊荣,正如戴三锡所云:“文贞公圣朝名相,一代伟人,文则石渠天禄,备集部于四库之中;武则瀚海天山,赞神功于万里之外。
”[1](卷五《京江张氏续修谱序》)他还参与修订《明史》《三朝国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训》《治河方略》《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展示出一代宰辅文韬武略。
张氏族人为官勤政,深得百姓爱戴。
以张恕可为例,其官至浙江杭州府知府,在杭州任上,“期年而民服,再期而民信驯,至十年懔若神明,亲如父母。
……乞休者七,每请,则氓庶奔走陈牒攀留,至今告归垂二十年,乡人有之杭者,虽妇孺问知来自京江,无不叩府君安否。
”“去杭日,吏民焚香泣送,由城至塘栖,遮道数十里。
”[1](卷二张学林《韦存府君行述》)他作诗自嘲:“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炷香。
画得西湖屏障上,只将山水带还乡。
”这是他为官清廉最好的注脚。
张恕可还教育其子张学林为官之道:“汝廉谨,吾无忧,所期惟练事耳。
为政在因时制宜,必少裨益地方,庶不负国家设官之意。
”[1](卷二张学林《韦存府君行述》)张氏家族的成功来自于对教育的重视,为官、为学与为人相互结合教育。
张九徵“居家课子最严,十岁以内,教诵五经,兼习小学,次及左、国、秦汉,次国策、八家,次涉猎诸史。
其课举子业,则以先正为宗,诸子既皆英异超隽之才,公复严加督训,不少宽假。
分年讲授,月有课,日有程,家塾之中,肃如庠序。
列屋篝灯,呫哔之声相闻,故其诸子相继取科第,若操左券。
张氏一家之文名天下,而其为人亦皆醇行端恪,不以捷取猎进为能事,由公之教也。
”“平居教学,具有规范,故侍郎兄弟皆以文行显名”、“择交最难张远德,能亲君子,不能远小人,当以为终身之戒。
”[1](卷八徐乾学《张公九徵行状》)张九徵特别注重忠信教育,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此师尼父所训也。
四教之目,以是为归。
于以知忠信之愈于聪明才辩也。
有文不可无行,修行莫过存心。
子思言至诚,子舆言充实,皆忠信之旨也。
质而求之,言行之间,划其浮夸诈慢诡僻不经之私智,偕天下而相喻以忠信,切近精实,风醇俗美,士与民宁有二欤?与其诱之以功名富贵、渐入于矫伪欺蔽,甚非所以习圣贤之道,报朝廷兴学右文之至意,则何如学为忠信之为安也。
夫聪察而明悉者,学之薄也;居业而立诚者,学之本也。
孝弟仁让,三物六行之道,皆于忠信乎?求之明伦致治之要,其在斯乎?后之君子,游圣人之宫,以恪守圣人之遗训,当必有兴起于其中者。
”[1](卷一《重修丹徒县儒学碑记》)张玉书及其六世孙张锡庚两谥文贞是张氏家族忠孝节义最好的注脚。
张玉书亦秉承家风,严教子孙:“蒙国恩最重,洁己未足报,子孙世守清白,无负朝廷优老臣意。
凡居官不能尽废往还,然须慎交,宁寡毋滥,至职守相辖者,尤当谢绝。
公事交关牵扰,隳节往往由此。
”[1](卷二张逸少《先文贞公行述》)张逸少教育其子孙:“吾家自佥事公发解南闱,历官清白,为世名臣。
文贞公……优崇身后之施,流及子姓。
吾两占清班中司民社,后以病废,不克效涓之报。
汝两人既登仕籍,当念祖宗以来,受国恩竭蹶供职,则老人 心境得安。
虽年来屡婴疾病,自当渐获康宁,若以老人病体系念,有旷职守,是益吾咎而重吾疾 矣。
”[2](卷十二《青山公行述》)张学林也严课子弟,“昼则课儿侄辈读书,夜则命不孝等侍立灯下,为叙说国 朝掌故及先世旧事以为常。
……府君时朂不孝等勤学敦行,以绵祖宗阀阅之贻,以报国家恩遇之 重。
”[2](卷十二《圌东公行述》)张氏进行严格家教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择名师而教其子孙,张恕可“为儿择良师”,[1](卷二张学林《韦存府君行述》)张逸少“受业于虞山陶子师先生”,[2](卷十二《青山公行述》)张逸少之子张迪“受业于姜西溟先生,教以右军八法”,[1](卷八李绍膺《权知武定府事静外张君传》)诸如此类,在张氏家族中不胜枚举。
30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二、内涵丰富的家族文化门风之优美是造就道德高尚之人的重要条件,而一个家族的传承与影响不仅依赖道德层面,更需要在实际学问方面有突出之处,正如陈寅恪先生所云:“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术之因袭。
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
”[3](72)京江张氏家族起于寒庶,其家族文化是一代代人长期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前人的成果成了后人的基础,后人的努力又使得前人的积淀得到张扬。
京江张氏家族首要的家族文化是科举文化。
如果没有科举,也就没有张氏家族的繁荣与兴盛。
无论是翻开张氏族谱、家乘,还是翻开当地府志、县志等,于科名中均能见到张氏族人之名字,这些名字似在叙说着张氏家族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张氏家族绵延清代近三百年,历八世,共出12位进士。
张九徵,顺治二年(1645)江南开科解元,四年进士,无论是对于张氏家族还是对于镇江地区,这是极为有意义的事情;张玉裁,康熙六年榜眼;张玉书清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十八年进士,会试第五名;张仕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张恕可,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张逸少,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张秉锐,乾隆五十四年(1789)恩科进士;张锡庚,道光十六年(1836)二甲一名进士;张学华,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张氏家族中另有两位武进士,分别是:张玉文,康熙四十五年武进士;张拓,乾隆二年(1737)武进士,这又为张氏家族平添了一份英武之气,使张家成了文武兼备之家。
张氏家族另有举人、国子监生、禀贡生、增贡生、岁贡生、县学生、附监生等若干,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张氏家族科举大军,有主帅,有将卒。
张氏科举的成功,与张氏家族八股文化有很大关系,张氏代有作八股高手。
张九徵“顺治 乙酉,举乡试第一,闱墨出,远近传诵,至今四十余年,举子家奉为金科玉律,不可得而拟议 也。
”[1](卷八宋德宜《湘晓张公墓志铭》)徐乾学评其制义为“宏博大雅,为一代楷模”。
[1](卷八《张公九徵行状》)至张玉书兄弟辈,制义亦佳。
张玉裁“文章素卓厉风发,雅健雄深。
中式卷出,冠绝一时”。
[1](卷七龚鼎孳《内国史院编修礼存张君传》)许汝霖对张氏八股曾作过一个综合评价:“我朝定鼎方新,京江太先生应昌期之运,领袖江左,于是十五国人文翕然一变。
文贞公承过庭之训,论道经邦,文章事业卓冠当代。
礼存、惕存两先生一堂唱和,树帜千秋。
而先生复以英特之姿绍箕裘,而叶埙篪渊源固已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