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得自信了
案例描述:
王润性格内向,在我们班里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
平时在班里不善言辞,很少主动参加游戏活动。
每天来园时,在父母的多次提醒下才会轻轻说出“老师好”三个字。
上课从来不主动发言。
在多次与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到,王润在家非常活泼,能说会笑。
那是什么原因使她在群体中不能自如表现呢?她真是那么胆小吗?为了弄清楚原因,我对她进行了观察,我想通过个案观察和个别教育改善她的不良性格。
一、上课时,她总是安静地坐着,从不主动举手,我用目光暗示了她好几次,她似乎理解了我的用意,慢慢地站起身子,说话的声音非常轻,压在喉咙底下,满脸通红。
开学初的一次语言活动中,我组织孩子相互说说祝福的话,小朋友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王润却例外。
我发现,好多次我的目光与她对视时,她咬咬指甲但没有回避,反而像在等待我说些什么似的,紧紧地看着我。
于是我趁机笑着对大家说:“王润也想好了祝福的话,我们请她上来说说吧!”这次,她倒是爽快地站了起来,慢悠悠地说了一段话:“我祝——快乐!祝——开
心!”语句断断续续地,由于她说地很轻,大家都没听清楚,于是我把她招呼到身边,搂着她,对她说:“王润最勇敢了,小朋友好想听你说,再大声说一遍行吗?”就这样,她在我的鼓励下,逐渐缓减了她紧张胆怯的情绪,用自然的声音说:“祝小朋友学习进步,快快乐乐,祝老师身体健康,每天都开心!”虽然满脸通红,但她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
王润不开口,大家都以为她不会说,她一开口可真是
一语惊人呢!
二、前段时间,正好幼儿园要进行语言和音乐课程测评。
班里的孩子一起进入了紧张的复习状态。
在进行音乐〈〈小枕头〉〉的演练时,开始我们发现王润的注意力总也集中不起来,唱歌表演时常常会走神。
我试着用眼神提醒她,但没有好的效果。
好几次我喊了她的名字,她才恍然大悟似地回过神来。
此时,她会因为自己的动作、节奏与同伴不合拍而面露难色,有时又会出现以往那胆怯、尴尬的状态。
这种情况多次重复出现,王润越发不自信了。
为了帮助她改变此种心理行为,我把“妈妈”的角色分给她单独扮演,让她真的抱着小枕头投入到音乐情境中。
在角色意识的伴随下,集中注意力担任了“妈妈”,增强了表演的自信心。
果然,王润很重视这个角色,也表现地非常出色。
分析与反思:
从观察的情况来看,王润在学习活动方面缺乏主动和勇气,而对教师的点头、拥抱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在说说祝福语活动中,她实际上很会动脑筋,既考虑到祝福小朋友,又考虑到祝贺老师。
她是有话想说,可是她不敢大胆说出来。
正是老师的及时鼓励让她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小朋友的关注,使她放下不敢说的顾忌大胆地面对小朋友。
性格内向的王润,在我积极的引导下与不断赏识鼓励中开始变得自信起来。
课程测评前音乐活动出现的问题,表明王润其实很有表现力,她在抱着枕头唱:“小枕头,软绵绵,中间睡着一个小神仙——”时,脸上洋溢母爱的表情,一副进入角色的样子,声音唱得特
别柔和。
显而易见,她的情绪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并产生情绪反应。
而此时老师如果没能充分理解孩子,分析她走神的原因,一味的责备,可能会导致她放弃克服缺乏信心的诱因,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相反,教师在适当实际采用让她担任“妈妈”角色的做法,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使她变得更加有信心,不仅改变了她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态度,还敢于表现自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教育,王润现在能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说话和表演节目了。
在亲子趣味运动会的集体舞表演中,她排在了最亮眼的位置,自信得展示了自己的舞姿。
最近,在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中,王润大方的表现,生动地讲述了故事:〈〈小乌龟看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王润的转变,我想最离不开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的作用,也离不开赏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当我们面对一位在班不爱说话,在家却能言善词的孩子时,我们应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不要吝啬我们的赏识”,为孩子创设一个鼓励、支持的学习环境,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这一案例中体现出来。
今后我将不断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全面关注幼儿,使每一位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