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场地总体布局的一些思考——读《民用建筑场地设计》的感想摘抄部分:场地总体布局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
场地总体布局为整个方案设计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确立基本思路,为方案从构思、创作到进一步深入设计提供基本框架,使建筑物的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条件彼此协调,有机结合。
因此,场地总体布局决定着整个设计的方向,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成败。
第一节概述一、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一)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场地总体布局是在明确设计任务。
完成设计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在进行场地设计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场地进行综合布局安排,合理确定各项组成内容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各自的基本形态,并作出具体的平面布置,从而决定了场地的整体宏观形态。
其工作重点是以整体、综合的观点,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问题,解决主要矛盾。
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并合理有序地组织场地内各种活动,促使场地各要素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场地总体布局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组成内容的各自形态的确定,二是各项内容之间组织关系的确定,而前者是在后者的进行过程中解决的。
可以说,场地中各项内容的关系错综复杂,牵动其一就会影响到全局。
因此,场地总体布局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相互调整,同步进行。
其设计核心是组织好项目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场地构成要素之间及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功能关系,也包括空间、视觉和景观等方面的关系。
二、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一)使用的合理性(二)技术的安全性(三)建设的经济性(四)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场地使用分析对场地的使用进行分析,了解其组成内容及功能性质,研究特定使用要求的影响因素,是进行总体布局的基础。
一、明确项目建设性质场地使用分析的前提,按项目的建设性质,主要有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两大类。
新建项目设计条件多以自然条件为主,布局安排的灵活性比较大,改扩建项目场地的现状条件多以建设条件为主。
一种情况是在已有场地上加建曾建,更新改造,另一种是续征土地与原有场地毗邻或为之延伸。
此类项目要求在场地已有的建设现状基础上,通过布局调整达到整体环境的完善。
二、场地使用功能分析(一)使用功能特性主要是抓住反应场地性质、体现场地核心功能的主要建筑的功能特性,分析它的组织要求及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功能组成内容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场地总体布局的直接依据,对场地使用功能的分析可从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有关项目的内容组成来着手。
其中,建筑的组成内容是场地主要功能的体现,影响着建筑物本身的布局形态,如占地面积、布置方式、形体组合等,制约了场地总体布局。
另一方面,建筑的内容组成还影响着外部空间中连带内容的组成以及它们在场地中的存在形式。
场地中除建筑物之外的其他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直接功能要求的,如运动场、露天游泳池、室外展场等;另一类是为了完善建筑物内部功能而应具备的,如用于交通集散、绿化景观、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三)使用者需求分析1.使用者的人群构成2.使用者的行为需求了解使用者的意愿和要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某种使用者的一般性、普遍性的活动特性和行为心理需求;二是现场观察类似场地使用情况,了解其使用者的活动方式、活动范围及规律;三是对本项目使用者进行直接调查,可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这是了解使用者要求的最直接的手段。
第三节场地分区场地分区就是将用地划分为若干区域,将场地包含的各项内容按照一定关系分成若干部分组合到这些区域之中,场地的各个区域就是特定部分的用地与特定内容的统一体,同时各区域之间形成有机联系。
场地分区可遵循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从内容组织的要求出发,进行功能分区和组织;二是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用地划分,作为不同内容布置的用地。
在确定分区方式时,两条思路是交织在一起的,两方面问题都要考虑。
其中,内容的功能特性是确定分区的内在依据,应根据功能来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用地的划分是分区状态在用地上的具体落实,需要宠妃结合用地状况,因地制宜、灵活分区。
场地分区决定了场地组成内容的功能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确定了用地布局的基本形态。
一、内容分区场地分区时要将场地中所包含的各项内容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加以归类和组合,将性质相同或类似的内容归纳到一起,同时也将差异较大、使用上有相互干扰的内容划分开来。
对内容进行分区组合的目的是使场地具有较为明确分清晰的结构关系,从而保证场地布局的秩序性和功能运转的有效性。
(一)分区的依据1.功能性质2.空间特性(1)按照使用者活动的性质或状态来划分动区与静区,动静区之间有时又有中性空间形成联系与过渡。
(2)按照使用人数的多少或活动的私密性要求来划分公共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私密性要求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半公共空间。
(3)按照场地中项目功能的主次来划分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和辅助空间。
3.场地自然条件(二)各分区间的相互关系分区并不意味着截然分离,还要组织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功能分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各部分的划分状态,二是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用地划分从基地利用角度出发,将场地内容与用地结合起来,合理使用基地,发挥其最大效用。
(一)集中方式(二)均衡的方式第四节建筑布局对于一般场地而言,建筑是工程项目主要功能的集中体现,在场地总体布局中属于核心要素,常常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
建筑的组织和安排往往是场地总体布局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场地其他内容的布置一、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一)用地条件1.用地大小和形状2.地形地貌3.植被景观4.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5.建设现状6.周围环境(二)功能要求不同形式的建筑功能要求不同,人流活动情况不同,其内部功能关系的组织就不同,就会演绎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总体布局中即表现为建筑的平面及空间组合。
二、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一)建筑朝向的选择1.日照因素寒冷地区冬季应尽量争取日照,炎热地区则主要考虑夏季避免接受过多太阳辐射。
2.风向因素由于受建筑所在地段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使该地区的局部主导风向与当地的风玫瑰图所示的主导风向与当地的风玫瑰图所示的主导风向发生偏离。
因此在确定某一具体地段的主导风向时,还应对该地段具体情况深入开展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其他因素如道路走向、周围景观、地形变化和用地形状等因素。
(二)建筑间距的确定建筑间距是指两幢相对的建筑外墙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1.日照间距前后两列建筑物之间为保证后排建筑物在规定时日获得必须的日照量而保持一定的距离。
(1)日照间距系数(2)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3)地形坡度、坡向对日照间距的影响2.通风的要求(1)通风要求对建筑间距的影响(2)地形对建筑通风间距的影响3.防火间距防火间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建筑的高度、耐火等级和建筑外墙上门窗洞口等情况。
(1)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2)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3)车库的防火间距(4)公用工程配套设施与民用建筑的间距4.影响建筑间距的其他因素对于学校而言还有“防噪间距”(25米)三、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一)建筑群体布局方式1.以空间为核心,建筑围合空间2.建筑与空间相互穿插(二)建筑的群体组合1.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1)行列式(2)周边式(3)点群式(4)混合式2.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1)对称式(2)自由式(3)庭院式(4)综合式(三)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1.主从原则在场地布局中,可以利用某一构成要素在功能、形态、位置上的优势,作为重点加以突出,控制整个空间,形成视觉中心,而使其他部分明显地处于从属地位,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2.秩序建构通常所说的“有机结合”是指组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排除偶然性和随意性,而表现出一种明确的秩序感。
在群体组合中,需要建立一种内在的秩序,将各组成部分都纳入其中,由于这一制约关系的存在使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而形成整体。
(1)轴线1)中轴线2)轴线的转折与交叉3)多条轴线的组合与整合。
(2)向心(3)对位相邻建筑单体的位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几何关系,可以增强建筑物彼此之间的联系,使之相互照应。
3.统一的手法(1)母题(2)重复与渐变4.对比的手法(1)形体组合中的对比(2)空间组合中的对比五、外部空间的处理场地中的建筑物与其外部空间呈现一种相互依存、虚实互补的关系。
可以说,场地的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形体而形成的,建筑布局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塑造外部空间的过程。
建筑物的平面形式和体量决定着外部空间的形状、比例与尺度、层次和序列等,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的空间品质,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因此要想获得满意的外部空间设计,需要从建筑形体组合入手,推敲研究他们的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场地总体布局阶段,建筑空间组织过程中,考虑外部空间处理的出发点。
(一)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建筑的不同布局形态,会对空间产生强弱不同的限定度,从而使空间具有封闭性或开敞性的不同倾向。
建筑对于外部空间的限定作用,主要是由各体部垂直界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和高度等因素决定的,并对空间氛围的形成有不同影响。
1.限定方式仅有建筑的一面限定空间,限定性较弱,只能形成空间的一个边缘,在一个方向上对视线和行为有屏障作用。
建筑相对布置,由于轴线暗示作用的存在,对于人的视线和行为产生铁定方向的引导,形成具有流动感的空间,缺乏停留感。
建筑体部转折呈垂直布置,形成L形界面,转角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产生明显的领域感,是外部空间限定常用的手段。
U形的垂直界面形成三面围合的空间,靠近界面的后部范围是封闭的,属完全限定,而前部开敞端具有外向性,可与相邻空间保持视觉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四面围合的空间,具有强烈的封闭感。
此外,围合空间的垂直面的严密或稀疏,也影响着空间封闭性的强弱。
2.空间的尺度相距越近、高度越大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封闭性越强,反之越弱。
(二)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1.视距20-25米可看清人的面部表情,中景为70-100米,可看清人体活动,一般为主景,要求能看清建筑全貌,远景为150-200米,可看清建筑群体与大轮廓,作为背景起到衬托作用。
3.视野人能较好的观赏景物的最佳水平视野范围是在60°以内,观赏建筑的最短距离应等于建筑物的宽度,即相应的最佳视区是54°左右,大于54°便进入细部审视区。
(四)外部空间的组织1.空间的引导与暗示在外部空间组织中,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给人以强烈印象和标志,这是一种方法;而又节制地不使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逐渐展示空间的布置,这也是一种方法。
2.空间的渗透与层次两个或多个空间采取一定的处理手法模糊其局部的空间分隔界定以其相邻空间产生视觉上的联系形成空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