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夏杰长)
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夏杰长)
4、政府主导集群模式。指由一个或若干个政府控制的大型国有
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由此吸引众多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服 务业集聚区。 • 此外,还有一些服务业集群是以上四种服务业集群的混合, 例如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集群内部既存在几个
核心企业及相关的生产性服务类小企业,又存在着大量没有合作
关系的生产性服务类中小企业。
而是服务业“群”或集聚区来实现的。
• (3)推动城市集约化发展。城镇化本身就是集约化的进程,但中 国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了城镇土地开发速度,人均用地反而增加 了。服务业集聚,意味着土地和资源更加集约利用。
• (二)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
依据厂商的大小,集群内厂商、供应商和顾客联系的程度,集群 的定位导向和聚集经济效应的存在程度,可将服务业集聚在空间上分4 种模式为: 1、马歇尔式新产业区模式。众多相对独立的服务类中小企业交叉联 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服务业集群,这种模式在意大利比较广泛。 2、中心辐射模式。指众多相关服务类中小企业围绕一个大型核心企
7.7
Q3
Q4
Q2
Q3
Q4
Q2
Q3
Q4
Q2
Q3
Q4
Q2
Q3
Q4
季度GDP增长率
图1:2008年以来季度经济增长率
Q2
• (二)城镇化:中国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新动力,但步入工业
化中后期阶段,城镇化的载体是现代服务业 • 理想的城镇化,必须具备承载力、辐射力、控制力。这三个目 标的实现,是通过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生产性或者生 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来完成的。比如,大都市的控制力,就是由高 端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实现的。 • 理想的城镇化,还必须是人的城镇化。“城市让人生活得更美 好:上海世博会的口号”。美好的生活,既包括物质产品满足,
业形成的服务业集群。这种集群在一个或几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
业的带动下,各服务类中小企业一方面按照它的要求,为它提供某 种服务;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纽约
的中心区曼哈顿中央商务区是该集群模式的典型代表。
•
3、卫星平台模式。以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组成,区域中主要是 企业内部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联系。
• (2)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载体和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 争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微型CBD,能塑造城市功 能和特色,显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也是凸显城市的竞争力的 主要途径。因为一般而言,集聚区会成为总部集中地,能把商业、 会展和各类服务业集成,为总部集中地服务,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 途径之一就是荟萃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此外,集聚区也是辐射全 国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往往不是通过单个的服务企业,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在2004年由上海最先从引 入并明确作为发展目标。后来,许多区域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 、南京、宁波等,都将集聚化发展道路看作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 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所在,纷纷把发展区域经济的抓手从培育 工业开发区转向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期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 高点。比如,宁波人民政府根据《关于开展2012年度省现代服务业集聚 示范区评估工作的通知》(浙发改经贸„2013‟227号)的有关要求,牵
工制造业)转移的压力,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种动力,既
包括工业自身创新升级,也包括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的强力助推(参见夏杰长《光明日报》2013年9月6日)。生产性 服务业大发展(特别是集聚或者园区式发展)是工业企业降低商 务和交易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更加高度专业化分工和提高
劳动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 2、中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大势所趋
•
服务经济时代两个标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
、服务业劳动就业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0%。欧美发达国家1 960年代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
我们不能局限于这个两个占比,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而言,更 不应完全依据这两个指标,而应看本地的服务业功能。比如,服
务业支撑工业化升级和城镇化进展的功能,服务业对民生岱改善
功能。 • 国民经济服务化、生活方式服务化、全球经济服务化的合力
必将推动中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 二、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涵与模式
• (一)内涵与意义 • • 1、如何理解现代服务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集群可以定义为在服务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与竞争
的现代服务企业与服务机构在一定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
结构完整的,充满知识和技术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 • 2、现代服务业走集聚发展意义重大 • (1)资源共享和规模经济。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 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从而可
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优势。
城市近郊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集群。
以宁波为例,可以在城市中心打造面向世界500强和长三角领头企 业的地区总部或办事机构、国内外大公司的销售中心、研发中心、采购 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的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务 商贸、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集群。而城市近郊的专业化集聚区则主要发展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产业配送为主业、现代仓储为配套、多式联运为手 段、商品交易为依托的国际性、高效率的物流配套服务。
,往往形成城市和片区的中心。 • (2)旅游休闲集群。主要以从事旅游开发、休闲娱乐业的企业 为主体,以城市风景旅游资源为载体,主要分布在集旅游休闲 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 (3)创意产业集群。主要以从事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 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内保护 性开发的古旧建筑群或存量土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 的存量土地和现有厂房以及部分历史性建筑区域内。 • (4)文化媒体集群。主要以从事新闻、出版、广电、文艺、网络传媒 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为载体,主要布局在城 市中心区内。
也包括精神诉求的满足。在经济服务化和生活方式服务化的大背
景下,物质产品的满足既依赖生产,更依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和 便利化。精神诉求基本取决于人文关怀类服务业发展。
• (三)服务业:能担当起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责任吗? • 1、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 规模:2013年第二季度112,349亿元,只略低于第二产业(117037 亿元,其中工业101601亿元)。但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为45.3%,稍低于第二产业但高于工业。 • 就业:2011年第一大就业部门,新增加就业65%被第三产业吸纳。 • 利用外资:2011年中国大陆利用外资首次超过制造业。2012年我国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38.4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48.2%,连续 两年超过制造业比重。2012年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行业分布进一步优 化,扣除房地产因素,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增长4.8%(房地产实 际使用外资下降10.3%);服务业中分销、计算机应用、金融服务 等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0.9%、12.3%和11 .0%。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后,服务业对外开放将迈入新台阶
13.0 12.0 11.0 10.0
9.7 11.3 10.8 10.4 9.7 9.7 9.9 9.8 9.5 9.1 8.2 7.6 8.9 8.1 7.6 6.6 7.4 7.9 12.1
11.4
(%)
9.0 8.0 7.0 6.0 5.0 4.0
2008Q1 2009Q1 2010Q1 2011Q1
(2)依附于现代制造业的服务业集群。随着现代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在一些大型现代制造业企业的周边地区,会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 服务业集聚区,比如: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和工业信息服务,
也包括如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工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以及
其他工业服务等。宁波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重镇,此类集群有很大发展 前途。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也客观上助推这项工作的进展。
业),2012年粗钢产量7.1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5%。
2012年底,水泥生产能力约31亿吨,2012年水泥产量21.8亿 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0.8%。 2013年一季度,煤炭开采业产能利用率为74.9%,同比回落3.
9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5.3个百分点。今年二季度,煤炭
开采业产能利用率为74.5%,比一季度又回落0.4个百分点。 产能过剩造成资源闲置,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 的盈利能力,导致竞争加剧和工业品价格低位徘徊,制约经济增 速回升(参见图1),因此,对产能过剩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经验总结与政策促进
---兼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夏杰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
一、服务业: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依托服务业的助推
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但现在面临国内产能过 剩、产业层级较低的制约,也面临着外需不足和产业(特别是加
2、按作用机制分类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情况 (1)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式服务业集群发展现状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中各个行业具有不同特性,所形成专业化集
群的具体分布位置也有所不同,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式
集聚,如金融、信息、管理咨询类独立性较强的高级生产性服务行 业将充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在城市中心区内形成专业性强 、规模大、具有广泛声誉和影响力的专业化服务业集群。而仓储、 技术、物流配送等与制造业关联程度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则更适合在
第二,本身集聚发展的现象并不明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根
据产业发展规划而进行重点扶持、指导,是一种外力作用下的集聚发 展,如南浔国际建材城、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等。这些集聚区主要 是各级政府从长远的眼光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布局而设定的,还处于 初步的发展阶段,更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3、浙江省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的两种类型: 第一,主要依靠自身发展而形成实质意义上的集聚区,如杭州农 副产品物流中心、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义乌国际商贸城、绍